红色热土绘就发展新画卷
——吕梁兴县蔡家崖村回访记
□ 秦嘉良 要佳
滔滔黄河水,奔涌着奋进的时代力量;巍巍吕梁山,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在兴县蔡家崖村这片浸染着先烈鲜血的热土上,一幅以红色为底、以幸福为墨、以发展为笔的新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吕梁兴县蔡家崖村,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革命老区的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8年时间里,蔡家崖村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区人民书写了怎样的时代新篇章?6月18日,记者来到蔡家崖村,走进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和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再次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守护“根与魂” 红色精神代代传
“习近平总书记莅临考察时的情景,每每回想起来,依然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宣教科科长康彦红当时作为馆内宣讲员,全程负责讲解。八载光阴荏苒,这份沉甸甸的嘱托早已化作她心中不灭的星火与肩头压实的责任。
“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都在诉说着当年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我是吕梁人,也是一名宣讲员,我要把弘扬吕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使命扛在肩上、刻在心里。”康彦红目光坚定,话语铿锵有力。
“最忙的时候一天接待7000多名游客,年均接待30余万人次。”康彦红告诉记者,纪念馆作为红色旅游景区,每逢“七一”“八一”,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都会来这里聆听英雄事迹,感受红色文化。
从2022年起,纪念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汇聚展示、数字管理、高效应用和共建共享。康彦红和同事们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发布红色文化短视频,让革命故事在指尖“活”起来、“火”起来;编写朗诵节目《吕梁英雄谱》,以艺术化的表达,把吕梁儿女的英雄事迹带上了中国教育电视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吕梁精神是我们吕梁人民的根与魂,我将在宣讲岗位上接续奋斗,不断创新宣讲方式和内容,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吕梁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康彦红说。
“农文旅”联动 幸福乡村展新颜
2018年6月21日,一声嘹亮的鸣笛划破吕梁山的宁静,被命名为“蔡家崖号”的旅客列车,承载着老区人民世代的期盼,首次驶入这个曾经闭塞的山村。“现在坐着火车就能去省城了,像我们自家做的豆腐、种的杂粮、山上的杏,都有了销路!”村民张建国喜不自胜,他在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生意红火。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蔡家崖村党支部书记温利军告诉记者,“蔡家崖号”列车现在已经全面升级为红色文化列车,车厢内融入了红色文化元素,包括一节“红色经典·书香旅途”读书车厢,游客在来的路上就能感受红色文化。列车同时还带动了沿线村民创收,青塘粽子、岚县土豆、兴县杂粮等,都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特产。
沿着总书记的考察路线,蔡家崖村的蜕变不止于此。青石板路两旁,特色农家乐、革命文化展示区……红色文旅融入乡村生活。曾经的乡村道路,已华丽变身为“红色一条街”。
村委会院里,温利军向我们介绍着最近这两年蔡家崖村的新变化:免费接入有线电视,村集体出资为全体村民代缴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村民医保实现100%覆盖。温利军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山,满是自豪,“看,北山上1000多亩经济林,其中还包括400亩杏林,收成好的情况下,每年能产80多万斤杏,经过深加工,能为村集体和村民共增收几十万元哩!”村里的产业多了,村民们的口袋鼓了、生活富了。
一组数据也在印证着这一变化:2017年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8000元左右,2024年达到1.2万元。
产业提档升级 老区振兴添动力
坐在村口的小摊儿上,吃一碗当地的特色美食——啦叨叨。啦叨叨原料用的是荞面,佐以白面,入口爽滑富有韧性,是很多游客来了必打卡的一道美食。
兴县杂粮种植历史悠久。2024年,兴县全力打造国家级杂粮种业基地与绿色生产基地,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带动2.3万余户农户增收,年产优质谷子5500万斤、高粱3400万斤。从蔡家会镇柳林村的杂粮种业基地中绿油油的谷苗,到山花烂漫公司质检室内米香蒸腾,日产超19吨的小米锅巴、杂粮代餐粉,再到武汉粮交会兴县展台上120道“杂粮宴”,革命老区的健康粮正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当金黄的谷浪在广袤的田野里翻腾,另一场关于“银色”的产业变革正在兴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轰鸣上演。
兴县铝土矿资源富集,预测资源储量5亿吨,查明资源储量2.1亿吨,是全省五大铝土矿区之一。近年来,兴县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打造煤电铝气材一体化低碳循环全产业链,持续高质量打好“精深铝镁牌”。“目前,兴县铝镁新材料产业园区已初步形成年产2700万吨煤炭、12亿立方米煤成气、66万吨铝土矿、200万吨氧化铝、50万吨电解铝、50万吨铝深加工产能,年产值达到200亿元,税收8亿元左右。未来将形成‘煤—电—铝—气—材’一体化的循环产业格局。”兴县副县长张超介绍。
从田间地头的“粒粒珍品”到工厂车间的“铝镁流光”,兴县人左手攥紧“中国杂粮之乡”的金字招牌,右手锻造百万吨千亿级铝镁产业集群。杂粮的“特”与“优”,滋养着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铝镁的“精”与“深”,撑起了革命老区工业强县的铮铮筋骨——这“一黄一银”两大产业,恰似驱动兴县高质量发展的双轮,在吕梁山的沟峁间碾出新时代的振兴辙印。
载于《山西日报》6月21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