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酒脉铸匠心 古韵新篇绽芳华
——汾阳市杏花村汾酒工业遗产的传承与新生
□ 本报记者 王洋
青砖黛瓦诉说岁月沧桑,窖香陶缸沉淀时光韵味。在汾阳市杏花村,一片始建于清代的老作坊群,历经百年风雨洗礼,依旧焕发勃勃生机,持续书写着中国白酒的辉煌篇章。2020年,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及传统酿造区荣获“国家工业遗产”称号,这座承载着“国酒之源,清香之祖”美誉的历史瑰宝,正以创新姿态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之道。
千年酒脉,薪火相传的酿酒史诗
走进杏花村,宛如踏入一部厚重的酿酒史书。被誉为“中国白酒祖庭”的杏花村汾酒老作坊,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保存完好且仍在产酒的白酒老作坊,其价值不言而喻。老作坊由南北两组院落群构成,南院斑驳的北围墙与古朴的“杏花名迹园”门楼,见证了岁月的侵蚀与历史的变迁;北院五座并排院落——杏花村院、晋裕汾酒公司造酒厂院、勤俭院、作坊院、宝泉院,从清代到民国,层层叠叠,串联起汾酒跌宕起伏又辉煌灿烂的酿造历史。
步入老作坊院内,繁忙的酿酒场景映入眼帘。工人们严格遵循传统酿造工艺,从配料、拌和,到装甑、蒸馏,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彰显着对古老技艺的坚守与传承。埋入地下三尺的陶缸,边缘早已斑驳,细密的缺口诉说着它们曾经历的无数个日夜,见证着汾酒酿造技艺的代代相传。
“汾酒的酿造器具传承有序,从六千年前的小口尖底瓮,到1500年前汾清酒的酿造容器,再到800年前蒸馏酒诞生时《本草纲目》记载的‘河曲酿瓮中’,直至如今的地缸,一脉相承。这种传承不仅保持了酒体清、净、爽的独特口感,赋予酒体健康的小分子特征,更让汾酒达到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汾酒集团技术中心主任甄攀介绍说。
古井清泉,滋养千年的醇厚酒香
在杏花村汾酒老作坊,有一口千年古井,清澈的泉水汩汩涌出,成为汾酒品质的重要保障。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曹数谷在《汾酒曲》八首中写道:“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亚蟹黄。”生动描绘了杏花村井水的与众不同。这口古井,不仅是汾酒酿造的水源,更是连接千年酒脉的纽带。
汾酒的辉煌历史源远流长。北齐河清年间,汾酒首次声名远扬;宋代,“甘露堂”闻名遐迩;明洪武年间,“申明亭”建成;1915年,作坊酿造的“高粱汾酒”更是远渡重洋,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摘得中国白酒唯一的甲等大奖章,震惊世界,让中国白酒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汾酒集团文化研究院文化研究室主任冯文静指着一枚商标介绍:“咱们现在看到的汾酒‘高粱穗’商标,注册于1924年,是中国白酒行业第一枚注册商标。商标上详细记载了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的情况,这是汾酒辉煌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白酒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创新发展,工业遗产焕发新活力
杏花村汾酒老作坊的古老酒库,是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地方。一个个整齐排列的陶缸,就像是沉默的卫兵,守护着坛中的佳酿。在这里,时间成为最珍贵的原料,陶缸成为岁月的容器,佳酿在缸中慢慢酝酿,沉淀出独特的风味。
“汾酒的陶缸陈酿利用陶缸的网状孔隙结构、极大的表面积以及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促进汾酒的老熟。经过多年陶缸储存,汾酒酒体更加绵柔、醇香、厚重,层次感丰富,每一滴酒都蕴含着时光的味道。”甄攀进一步解释道。
从坚守传统酿造工艺的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到1948年成立的国营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新中国第一家国营酒厂;从60年代国内存储能力最大的酒库,到70年代全国白酒行业中首个引进日本自动灌装生产线;从醉仙居里“牧童遥指处”的景观,到“酒如泉”的厂区大门……一系列工业遗产,不仅展示了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轨迹,更成为汾酒独特的文化符号。
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4A级工业景区,每年吸引着二十多万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打卡、品鉴,感受汾酒文化的独特魅力。
“早就听说‘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次来到这里,不仅风景宜人,古建筑更是令人震撼,亲身感受汾酒文化,体验感太棒了!”游客李红兴奋地说。
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汾酒集团制定了《汾酒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坚持生产性保护原则,充分发挥汾酒遗产的活态特质和活化功能。冯文静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工业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业遗产研学,打造汾酒工业遗产品牌,让古老的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千年酒脉,铸就匠心品质;古韵新篇,绽放时代芳华。从千年前的前店后坊,到如今规模宏大的汾酒集团;从古老的酿酒传说,到现代化的生产厂区,杏花村用一杯杯汾酒,酿出了文明的厚度,酿出了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更以创新为匙,开启了工业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崭新篇章。在未来的道路上,杏花村汾酒工业遗产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赓续千年酿酒文脉,勇立行业发展潮头,为中国白酒文化的薪火相传与繁荣兴盛注入磅礴动力,续写光耀古今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