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赋能绘底色 文明铸魂谱新篇
——临县城庄镇创建“全国文明镇”纪实
图为临县城庄镇一角。刘亮亮 摄
□ 本报记者 韩笑
六月的临县,细雨初霁。记者驱车驶向城庄镇,沿途柏油路宽敞平整,两侧的香菇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辉,像无数颗珍珠镶嵌在田野间。
车窗外,葱郁的树木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偶尔还能瞥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正缓缓展开,让人不禁对这座集全国枣木香菇产业强镇、省级文明乡镇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小镇充满期待。
一根菌棒的致富传奇
城庄镇的清晨,总是伴随着菌棒生产线的阵阵轰鸣而苏醒。在山西菇隆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里,王海燕正专注地盯着温控屏幕。“有了这套智能化温控系统,菌棒成活率显著提升了。”她介绍道。2018年,王海燕带着技术回乡创办企业,如今已建成年产2000万棒的菌棒深加工中心,带动500户农户种植香菇。像王海燕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在城庄镇还有很多。
作为全国唯一以枣木香菇为主导的国家级产业强镇,城庄镇将“特”字诀融入产业基因。自2021年成功申报国家级产业强镇以来,全镇21家香菇企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年栽培菌棒数量达到1500余万棒,创造了1.5亿元的年产值,带动2400余人年均增收2万元。“临县香菇”更是凭借其卓越的品质,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当地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在大伙儿眼中,它就是实实在在撑起致富希望的“金棒棒”。
除了香菇产业,城庄镇还构建了“一镇多业”的现代农业版图。沿川四村的设施蔬菜四季常青,松峪沟2000亩优质小米长势喜人,明旺塔百万羽肉鸡养殖基地井然有序,郝家湾万头生猪产业园存栏量屡创新高。“一区五园”农文旅康融合示范区更是亮点纷呈:千亩香菇园区里菌菇破土,300亩羊肚菌基地如金色地毯,农业观光园里游客体验采摘乐趣,形成了“春赏菌花、夏品鲜菇、秋摘果蔬、冬享康养”的四季业态。
产业融合发展的背后,是城庄镇党建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紧密咬合所释放出的强大动力。城庄、小马坊、太平三村联合党委牵头建设千亩食用菌园区,万丰农业等企业党小组扎根生产一线,实现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万丰农业负责人张峰建成四季出菇棚35座、深加工车间660平方米,年产能突破500万棒,带动了一批青年返乡创业。202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产业发展所积累的“硬实力”,为文明创建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底气与支撑。
红色网格的治理创新
“以前移民安置区管理难,现在有了‘五心工作法’,邻里纠纷少了,环境也美了。”湫水柏林苑社区居民李大爷口中的“五心工作法”,正是城庄镇党建品牌矩阵的缩影。
松峪村“五村治理”模式入选全省乡村治理典型案例;郝家湾村将护林防火与党员积分挂钩,实现连续十年“零火情”;城庄、小马坊、太平村的“党建+产业”模式,更让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党建品牌如璀璨明珠,照亮了城庄镇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人才,始终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于城庄镇的发展而言,更是如此。城庄镇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建立镇村两级人才库,积极挖掘和储备各类优秀人才。50余名返乡人才中,3人担任村支书,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11人则在产业发展领域大显身手,成为产业带头人;同时,城庄镇深入实施“雁归工程”,积极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吸引电商人才郭翔、王雁芳返乡打造“香菇电商基地”,2023年线上销售额突破500万元。镇里还邀请省农科院专家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开展技术培训32场,培育“土专家”“田秀才”120名,让技术红利真正转化为发展实力。
在城庄镇的大街小巷,“积分超市”是最热闹的地方。村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获取积分,可在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种“积分超市+红黑榜+村规民约”的组合拳,让2023年全镇志愿服务时长超2万小时,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治理格局。“上个月我参加了三次义务巡逻,攒了20积分,换了袋洗衣粉,既做了好事又得实惠,真值!”阳宇会村村民王大姐笑着说。
新风浸润的精神家园
“每月10号是我们的‘孝心日’,子女们都会来交赡养费。”在城庄村的孝心基金发放现场,82岁的张奶奶接过赡养费,脸上乐开了花。自2018年起,城庄镇累计发放孝心基金1460万元,2500余名65岁以上老人受益。村委会张榜公示的红黑榜制度,让“孝老”成为硬指标,形成了“敬老者荣、不孝者耻”的社会风尚。“以前觉得给老人钱是私事,现在村里公示出来,不孝的人都抬不起头,风气越来越好。”张奶奶感慨道。
一场关于移风易俗的“革命”,正在城庄镇悄然发生。以1个领导小组、4支红白理事会、3项刚性措施、4类宣传载体构建的“1434”工作法为抓手,在全镇推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阳宇会村制定《婚丧嫁娶指导标准》,将彩礼控制在1万元以内,宴席不超过20桌;2024年全镇婚丧事宜平均花费下降60%,“厚养薄葬”“零彩礼”等新风尚成为标配。
在城庄村,村民张建飞的故事成为移风易俗的鲜活注脚。不久前,张建飞本想为孩子举办一场排场的十二岁生日宴,计划宴请上百位亲友。镇工作人员得知后,带着“余事不办”的村规民约登门走访,算清“经济账”与“人情账”:一场宴席不仅要花费数万元,还会助长邻里攀比之风。“原本想风光办宴,听他们一分析,才意识到大操大办其实是给自己套枷锁。” 最终,张建飞取消了大规模宴请,只邀直系亲属在家中煮长寿面、切蛋糕。如今在城庄镇,满月酒、生日宴等“余事”简办已成常态,村民们更愿意把钱花在子女教育、产业发展上。
文化浸润塑魂乡村文明底色。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全覆盖,阳宇会村乡贤馆陈列着120位乡贤事迹,松峪村“多馆合一”红色基地即将建成,预计年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每年举办的“香菇文化节”“农民丰收节”吸引游客2万余人,非遗表演、农耕体验、美食品鉴等活动,让文明新风在欢声笑语中浸润人心。
绿水青山的美丽蝶变
傍晚时分,太平沟旅游公路上,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村民们或散步或骑行,享受着乡村的宁静。这是城庄镇投资5000余万元实施“亮暖净”工程的成果——提升农村公路35公里,建成旅游公路20公里,86盏路灯照亮乡间;完成1200户清洁取暖改造,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0天;建成污水处理站1座,改造卫生厕所500余户,湫水河沿岸垃圾清理实现“河长制”常态化,村庄绿化率提升至38%,获评“省级卫生乡镇”。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乡村的宝贵财富,更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源。依托紫金山、大度山康养生态区和郝家湾消暑观光农业休闲区,城庄镇精心打造“康养+农业+旅游”线路。在这里,游客可以走进香菇大棚,亲身体验采摘的乐趣;可以前往太平水库,享受垂钓的悠闲时光;也可以入住五和居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窑洞民宿,感受浓郁的乡村风情与民俗文化。据统计,2023年城庄镇共接待游客5.8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万元。
从一根菌棒撑起富民产业,到孝心基金涵养文明乡风;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到生态旅游绘就宜居画卷……如今的城庄镇,已成为集全国枣木香菇产业强镇、现代农业大镇、新型工业重镇、康养旅游名镇、省级文明乡镇、生态宜居美镇、特色专业富镇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之镇。
当夕阳西下,驱车离开城庄镇时,远处的香菇大棚依然灯火通明,那是村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更是文明之花绽放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