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山里汉子用行动诠释“孝”与“义”

□ 李竹华 程海丽

2025年08月09日 10:10:24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在孝义市杜村乡下义棠村,48岁的村民刘治平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孝”与“义”的分量,悄悄融进了柴米油盐的日常里。

1977年出生的他,童年记忆总裹着一层清贫的底色。7岁那年父亲离世,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扛起这个家,将6个孩子一个个拉扯大。那些年,一顿饱饭、一件暖衣曾是这个家最奢侈的期盼。这份艰难,让他早早懂得了感恩与担当。

16岁初中毕业,刘治平揣着对家的牵挂,跟着建筑队当起小工,一天挣五六元钱,全攒着补贴家用。因实在肯干、脑子活络,他被一位老板看中,学会了开车。两年后,他咬牙贷款买了车,跑运输拉铝料,风里来雨里去,把辛苦钱一点点攒起来。还清贷款、成家生子,日子刚有起色,他先想起的是那些曾帮衬过自家的乡亲,为村里闲散劳力牵线找活,给贫困户送些“帮衬”,谁手头紧借走三五百,他从不说让人还钱。

“治平这孩子,见了长辈就热乎地问长问短,兜里总揣着烟,时不时还塞个三五十元的,暖心!”村民刘有栓提起他,眼里满是笑意。

2024年,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一开张,就成了近40位留守老人的“暖心窝”。桌上的热粥小菜、午后的闲谈唠嗑,驱散了空屋的冷清。为让老人们吃得更舒心,并不富裕的刘治平从今年1月起,每月雷打不动从家里拿出600元到800元捐给日间照料中心。要知道,他自己有三个孩子,两个在外地读大学,一个在城里上小学,这些年打工收入并不稳定。“饭菜花样多,一周不重样,比家里吃着还香!”许维生大爷的夸赞里满是满足。

如今,刘治平的故事在杜村乡的相王、前后活丹等村传开了。没人见过他喊累,也没听过他邀功,他只是默默把热饭端到老人桌前,把难题解决在乡亲开口前。这位山里汉子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平凡的事坚持做,便有了不平凡的重量;简单的善重复行,就成了最动人的风景。他心里的“孝”与“义”,早已化作山间最暖的风,吹得人心头发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