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头条

点“玉”成金!

——柳林县金家庄玉米加工厂里的“致富密码”

2025年09月15日 09:27:48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 本报记者 韩笑 高茜

八月下旬,柳林县的暑气仍铆足了劲。下午三点,炽热的阳光把柏油路烤得发软,驱车驶向金家庄镇金家庄村,这座距离县城20公里、交通便利且地形平坦的小镇,藏着一处搅动乡村活力的“秘密基地”。

金家庄村能孕育出这处“基地”,本就握着一副“好牌”——近600亩沟坝地灌溉便利、地势优越,多数耕地种着玉米,其产量稳、口感清甜、品相周正,是当地玉米中的“优等生”;村民淳朴勤劳,精耕细作意识强,对农业科技管理愿意学、接受快。这般“地利人和”,为玉米初加工产业落地埋下伏笔。

而这颗“金点子”能真正落地,离不开驻村工作队的助力:工作队驻村后便锚定产业振兴方向,联合村两委对接资源、论证方案,明确“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推动玉米初加工项目从规划走向实践,2023年9月下旬已与农业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就待今年玉米成熟启动生产。

还未靠近厂房,清甜的玉米香已顺着风钻进车窗。灰黑色的厂房外墙上,“立足产业发展 擦亮金字招牌”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仿佛在宣告这里的“野心”。

推开车门,热浪裹挟着玉米香扑面而来。

一侧货架上,真空包装的成品玉米整齐码放,像一列列等待出征的“黄金战士”;另一侧,刚采收的新鲜玉米堆成小山,翠绿外皮间探出金黄的“脑袋”,活脱脱一片蓬勃的“黄金麦浪”。

“8月16号刚开工,仓库里现在囤着四万棒玉米,已经包装好一万六千棒了!”迎上来的工厂负责人杜五红,额头上的汗水正顺着下巴往下滴。

他所说的这份“成绩单”,藏着一段当初不被人理解的返乡故事。杜五红本就是土生土长的金家庄人,年轻时也曾和村里不少年轻人一样,觉得“守着庄稼地没奔头”,于是外出打拼,在河北做包装生意多年,早就站稳了脚跟。可到了而立之年,他却突然决定返乡,当时不少人议论:“怕不是外面混不下去了?”

只有杜五红自己清楚,这不是一时冲动。“村里的好政策、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还有这便利的运输、熟悉的乡邻,哪一样不是创业的好条件?”他抹了把汗,语气里满是笃定。

“咱这玉米全从本村和周边村收,一根五毛!村民们现在种玉米可积极了。”

“家门口就有销路,谁不想多挣点……”

说话间,他手指向车间深处,那里的机器正轰轰作响。

踏入车间,热浪瞬间将人包裹。

一批刚扒好的玉米被送上流水线,工人们戴着蓝色头套、穿着粉色工装,动作像被上了发条:分拣员快速挑出残次果,切头去尾机旁,史润平双手稳稳托住玉米送向刀口,“咔嚓”一声,头尾利落分离;不远处,杨喜凤和同事们正把蒸熟的玉米塞进真空袋,银色包装袋在传送带上“哗哗”滑动,像条闪光的河流。

车间角落,刘大妈和儿子正低头扒玉米,翠绿外皮在她手中翻飞,金黄的玉米棒不断落进筐里。

“我和儿子都在这儿干,扒一根七分钱,一天能挣百把块。”她擦了擦手,眼角笑出皱纹,“家里地离得近,收了玉米直接拉来卖,还能打工,照顾家也不耽误。”

旁边的大娘接话:“以前玉米收了还得运到城里卖,现在省心多了,价钱也公道。”

在清洗、蒸制区,大型设备吞吐着蒸汽,玉米的香甜愈发浓郁。杜五红指着蒸箱说:“从鲜玉米进厂到包装完成,就几个小时。锁鲜做得好,大家吃到的和刚摘的一样甜!”而在车间另一头,四名年轻人围在电脑前敲敲打打——这是工厂的电商团队,小吴眼睛发亮:“现在线上刚起步,但咱玉米品质硬,等销路打开,肯定能卖到全国各地。”

站在车间中央,眼前的场景像一幅生动的产业画卷:从田间那600亩沟坝地里的精心种植,到杜五红带着大家闯的线上线下销路,每一环都紧紧串起村民的“致富路”。

目前,工厂已吸纳30多名本村工人,从扒皮、分拣到包装,每个岗位都让村民在家门口“挣现钱”。按杜五红说的,未来不仅要扩产,还要把“金家庄玉米”的牌子打得更响。

夕阳西下时,我们准备离开。

厂房外,几辆农用车满载新收的玉米驶来,车斗里的玉米堆得冒尖,车主笑着冲杜五红喊:“今天又收了两千棒,新鲜得很。”车间里的机器还在轰鸣,工人们的笑声透过窗户飘出来。

在这座玉米加工厂里,小玉米正变成“金豆子”。它不仅鼓了村民的腰包,更让金家庄的产业路越走越宽。

攥紧本土的好资源,找对干事的好路子,聚起返乡创业的好力量,就能在希望的田野上,种出致富的“金种子”,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最朴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