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琴:四载烟火“串”起的生活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来啦!还是五串烤面筋、两串烤土豆片?”下午六点,交城县南环路小吃街的张琴琴已经忙碌起来。她左手握着烤架把手翻动着滋滋冒油的羊肉串,右手拿起刷子往刚烤好的面筋上均匀抹酱,孜然与酱料的香气混杂着暖意飘出老远。“前几天有个大哥带着孩子,专门开车到这吃烤面筋。”张琴琴笑着擦了擦额头的汗。
“晚上回去的稍微晚些,白天下午出摊也晚。”每天清晨六点,张琴琴就起来了。她早上从农贸市场采购新鲜食材:成袋的手工面筋、切好的牛羊肉块、洗净的土豆和鱼豆腐。“面筋得提前用清水泡软,土豆要切成均匀的厚片,肉串得一串串穿得紧实,这样烤的时候才入味。”
今年45岁的张琴琴是交城县南街社区人,丈夫在本地一家工厂上班,每月工资仅够维持基本开销,家里两个孩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开支不小。“开支越来越大,我想着不能让孩子受委屈,就琢磨着做点小生意。”一次路过夜市,看到烤面筋摊前挤满了人,她动了心:“烤串门槛不高,我试试总能行。”
可创业的路远比想象中难。张琴琴花了几百块钱从别人那学了基础技术,又从批发市场买回现成的面筋和酱料,第一天出摊就碰了壁。“有个小伙子吃了一口面筋就皱着眉说‘这咋没味道,还硬邦邦的’,当天晚上剩下的五十多串全没卖出去。”张琴琴抱着没卖完的烤串回了家,看着丈夫欲言又止的样子,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味道做好。”
此后,她经常骑着电动车跑县城的烧烤摊,向老板请教调味技巧,然后买来二十多种香料自己调试酱料。“花椒要选汉源的,孜然得买颗粒大的,辣椒要掺着陕西秦椒和四川小米辣,这样香度和辣度才刚好。”那段时间,她家的厨房成了“试验场”,家里人成了“首席试吃员”,常常吃到舌头发麻还要帮她提意见。
经过多次调试,张琴琴终于做出了自己的独家酱料。改良后的烤串也彻底翻身:面筋外焦里嫩,裹着咸香微辣的酱料;烤土豆片金黄沙绵,咬一口满是烟火气;羊肉串肥瘦相间,烤得滋滋冒油。渐渐地,“琴琴烤面筋”有了名气,回头客越来越多。
“基本上每天下午四点半,我就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小吃街。”张琴琴说。挂有红色招牌“琴琴烤面筋 买五送一”的三轮车一停稳当,食客就陆陆续续来了。“琴琴,有新鲜的牛肉串吗?给我来五串!”在附近干活的李师傅是常客,他觉得张琴琴实在。
张琴琴的烤摊品类越来越丰富:除了招牌面筋,还有牛肉串、羊肉串、鸡排、鱼豆腐、烤土豆片等十多种选择。“烤面筋买五送一”的活动更是留住了不少老客,“一串面筋成本几毛钱,送一串看似少赚点,但能攒下人气。”她笑着说。
生意好的时候,从下午五点到晚上九点,两百多串面筋、几十串肉串就能卖光。“忙起来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丈夫下班会来搭把手,两个人烤都赶不上卖。”张琴琴擦了擦烤架上的火星,眼里满是满足。
“今天天气有点阴,到现在才卖了两百多块。”晚上十点,街道上的行人渐渐稀少,张琴琴开始收拾摊位。她把没卖完的食材仔细打包放进保温箱,又用抹布把烤架擦得锃亮。“食材得新鲜,烤架得干净,这样客人才吃得放心。”
现在张琴琴的烤摊成了南环路小吃街的“老招牌”,有人劝她租个门面不用风吹日晒,她却摇摇头:“就在这挺好,流动方便,能和顾客聊聊天,烟火气也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