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岩村:文旅融合绘新卷 乡村旅游助振兴
□ 本报记者 王洋 徐楠
立秋时节,驱车驶入汾阳市峪道河镇西岩村,无垠的玉米地一眼望不到边,饱满的高粱穗在风中摇曳,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秸秆,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扑面而来。这座距汾阳市区16公里的秀美村庄,正以文旅融合为笔,在时光浸润的土地上,细细描摹着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西岩村坐落于汾阳市西北方向,由原后沟、赵庄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2023年,该村被确定为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与优良的生态环境,更留存着村东的华严庵、崇祯年间的七宝玲珑塔、冯玉祥双亲墓、水推磨坊遗址等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让西岩村成为游客触摸历史脉络、尽享自然野趣的优选之地。
“汾阳城外峪道河,为山右绝好的消夏去处。”1934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曾借居于此,在散文《窗子以外》中道出赵庄村作为天然避暑胜地的独特优势。文字间跳动的清凉音符,让九十余年后的读者仍能透过书页,触摸到赵庄村盛夏里那抹不褪色的惬意。
更令人欣喜的是,西岩村始终重视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畅游赵庄提供了便利条件。一踏入村口,整洁有序的村容便令人眼前一亮:精心绘制的文化墙讲述着乡村故事,油亮的柏油路面平坦舒适,干净的公共卫生间随时可用,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各色鲜花热烈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清爽的芬芳。这般惬意的入村体验,仿佛在轻声邀约:来这儿吧,一场藏着烟火气息与田园诗意的乡村之旅,正静待开启。
村里新打造的休闲广场,既是村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主场,也是游客感受乡村生活的窗口。白天,孩童嬉笑奔跑,老人晒暖闲谈;夜晚,村民与旅居游客一同跳起广场舞,欢声笑语点亮村庄的夜空。
发展乡村旅游,民宿是吸引游客停留体验乡村生活的重要载体。推开赵庄农家窑洞民宿的大门,土窑洞特有的凉爽气息便扑面而来。2023年夏天改造完成的十多间客房藏着不少惊喜:传统土炕铺上软垫,暖意中透着舒适;暖气、卫生间、电视机、热水器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来自外地的游客白天在村口饭店大快朵颐,傍晚回到窑洞房休憩,坐在院落中竹椅上,伴着虫鸣享受静谧时光。
“这是用祖辈留下的土窑改造的。传统与现代交融,让乡村的夜晚格外惬意。住在这里,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乡村生活。”民宿老板李恩盛笑着对记者说。
高粱地里,村委委员李兆春正弯腰检查作物长势。“我家有8亩地,每年能产一万多斤高粱。现在和杏花村镇的酒厂签了合同,咱们种地更放心了,收益也有了保障。”他朴实的笑容里,满是对当下生活的满足。富民兴村的发展之路,不仅让古村焕发新颜,更搭建起村民增收的平台,持续增强着村民的幸福感。
“村里正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通过开发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打造四季果蔬采摘园,同时引进优质桃树新品种,构建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特色种植于一体的产业链。我们要全力推动富民兴村,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西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尚通海与记者交谈的话语间充满着坚定和信心。
如今,平整的水泥路蜿蜒伸展到家家户户门口,农家乐的烟囱里升腾起袅袅炊烟,在晨光暮色中晕染出温暖的弧度。那些曾沉睡在岁月尘埃里的历史记忆,正缓缓睁开眼睛,带着整个村庄一步步走向充满生机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