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区育桃李
采访对象:临县湍水头寄宿制小学教师张彬彬
□ 图/文 实习记者 王卫斌
临县湍水头寄宿制小学是临县东部边缘湍水头镇的乡村小学,学生都是来自该镇内十几个偏远乡村的留守儿童。不知不觉间,张彬彬老师已在这里工作了26个年头,从普通教师一路晋升为学校的教导处主任,获得了“模范教师”“优秀教研组长”“师德标兵”“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奖”等一系列荣誉。岁月的痕迹悄悄烙在了他的背上,但丝毫没有磨掉他眼里的光。
湍水头镇内的村庄大多地处深山,每一个村庄几乎都留下过张彬彬的身影。学困生的家访、辍学孩子的劝返……面对经济条件困难的孩子,他经常自掏腰包给孩子们置办学习用具。用自己的坚守,点亮了大山深处孩子心中的希望之光,托起一个个乡村孩子求知的梦想。
一次家访时,得知有两个孩子因智力缺陷,无法到校上学。张彬彬主动申请为他们“送教上门”。他每周背着装满绘本、教具的背包,在崎岖山路上奔波,从认数字、教说话到叠衣服、辨颜色,耐心陪伴孩子们成长。5年来,累计送教300余次,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也能触摸知识的温度,他也成为村民口中最信赖的张老师。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正人,必先正己”,这是张彬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带领学生开展校园劳动教育课时,他从不拈轻怕重、只说不做,而是不怕脏累,带着学生一起参与劳动的全过程;在叮嘱学生遵守纪律时,他首先自身遵守校纪班规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的言行举止。当他表扬学生的好人好事时,孩子们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我是跟你学的”。
担任学校教导工作以来,张彬彬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更加呕心沥血地忘我工作。他认真学习钻研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开学前精准规划每学期学校6个年级的课程,让山区学校教育紧跟现代化教育的步伐。他带领学校教师团队,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积极组织开展教学教研工作,牵头推进“高效课堂”改革,创新“情境+探究”教学模式。面对“双减”政策落地,他积极推行“分层作业+弹性作业”模式,构建减负增效教育生态。
张彬彬常说,“教育是良心活,要把每个学生都放在心上。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这份源自心底的仁爱,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润泽着学生们的心田。他推动建立“一生一档”帮扶机制,组织教师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帮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彬彬26年如一日,在平凡岗位上,赢得了学生们的真心喜爱和家长们的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