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楠:脱下军装后,成为基层“勤务兵”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通讯员 郑东慧
“社区路平了,环境整洁了,住得舒服多了!”9月的月亮湾社区,居民王大爷踩着平整的水泥路面,拉着马晓楠的手笑得格外踏实。这位性格直率、走路带风的社区带头人,胸前的党员徽章在阳光下格外亮眼——1997年参军时的那股赤诚,仍在他扎根基层的每一天里熠熠生辉。
1980年出生的马晓楠,19岁怀揣着对军营的向往穿上军装。三年军旅生涯,两本“优秀士兵”证书、一次团嘉奖,不仅是他的荣誉,更把“雷厉风行、坚毅果敢”的烙印刻进了骨子里。2020年调任月亮湾社区后,这位老兵转身成为基层“勤务兵”,用军人的作风破解治理难题,以人大代表的担当回应民生期盼。
“社区事千头万绪,抓准‘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就对了!”马晓楠常说。从党建引领基层建设,到治理环境卫生、解决急难愁盼问题,马晓楠始终“俯身为桥”,把党的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他牵头社区“两委”班子,推行“党支部+物业+网格”模式:“咱们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物业跟着需求跑,志愿者分片包干,必须让服务沉到楼栋里!”
如今,社区网格员李姐每天带着民情记录本穿梭在小区里:“马主任常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现在我们发现问题当场记、当场转,物业半小时内必响应。上周张阿姨家水管漏了,网格员上报后,维修队30分钟就到了。”这种“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服务模式,让月亮湾社区成了居民口中的“暖心窝”。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马晓楠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始终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用细致服务筑牢民生温度:组织网格员、志愿者定期上门,为独居老人提供理发、清扫等便民服务,开展“银龄反诈”行动守护老人“钱袋子”;常态化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安全知识讲座”,用陪伴与引导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针对社区道路损毁严重、居民出行不便的问题,马晓楠多次组织班子开会研讨,主动对接石楼县住建局等部门,最终推动铺设水泥路1公里、修补塌陷路面3公里12处,让社区所有损毁道路实现硬化。脚下的路平了,心里的结也解了,居民的认可,成了他最珍贵的“勋章”。
军人的担当,在危急时刻更显本色。每逢夏季地质灾害高发期,马晓楠总会第一时间进入“战备状态”:带领工作人员开展防汛宣传,对辖区居住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绝不放过任何一处隐患。2023年,他排查出井子渠、走马沟、廉租房3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涉及60多户200余人。为保障群众安全,他一次次上门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促成所有人员安全撤离并妥善安置,用责任守住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2年,因履职突出,马晓楠当选吕梁市人大代表。“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就得把大家的声音传上去。”当选后他深感责任重大,一方面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深刻领悟代表使命;另一方面坚持“沉下去”听民声,经常深入居民家中收集诉求,将小问题就地化解,对需上级协调的难题则整理成议案建议。他的包里总装着一本“民情台账”,3年多来累计收集意见建议400余条。在吕梁市人代会上提出的“提升基层社区综合服务能力”“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等建议,得到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推动多项民生问题落地解决。从社区居委会主任到人大代表,身份虽有延伸,但他“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变。
“只要群众需要,我就永远是‘排头兵’。”如今,马晓楠依旧扎根月亮湾社区,以军人的作风攻坚克难,以代表的使命传递民声,用责任、热情与智慧,在基层岗位上续写着“退役不褪色、为民勇担当”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