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星空的守望者
——读陆阳《钱穆与同时代学人》
□ 闫卫星
打开《钱穆与同时代学人》这本书的扉页,仿佛踏进了一座思想的回廊。陆阳以笔为灯,照亮了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长廊,那里有思想的碰撞,有灵魂的交锋,更有文化命脉的绵延不绝。钱穆先生从江南水乡走来,带着泥土的质朴与坚韧。他不曾受过正统学院训练,却以一己之力撑起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陆阳笔下的钱穆是一个在时代浪潮中坚守文化本真的读书人。他与胡适的论战,与傅斯年的分歧,与陈寅恪的相知,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生动注脚。那些书信往来中的只言片语,那些学术争论中的思想火花,那些人生抉择时的犹豫与决断,共同勾勒出一个立体而真实的知识分子群像。
星光交错
陆阳以考古学家般的细致,勾勒出钱穆学术星空的经纬。二十四位学人如同二十四颗星辰,在思想的夜空中交相辉映。“打鬼”与“招魂”的隐喻,不仅是钱胡二人的学术分歧,更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精神剖白。胡适要打破的旧枷锁,恰是钱穆想要守护的文化精魂。这种分歧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张力。陆阳没有简单地评判是非对错,而是让读者看到,在那些激烈的争论背后,是对中国文化出路同样深切的关怀。
钱穆与傅斯年的论争尤为动人。当《国史大纲》的引论在学界激起千层浪,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史料派与史意派的方法论之争,更是两种文化情怀的碰撞。傅斯年追求科学的精确,钱穆则探寻历史的温度。他说“历史正为一大事业,一大生命”,这话语间流淌的是对中国文明的整体关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钱穆在西南联大的简陋校舍里撰写《国史大纲》,不仅是在完成一部史学著作,更是在为这个苦难的民族寻找精神的依托。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文化的忧思,每一页都承载着民族的希望。
心灵对话
陆阳的笔触有着诗人般的敏感。他用“聚合离散惺惺相惜”八个字,写尽了钱穆与陈寅恪的精神知音。1949年的抉择时刻,陈寅恪在广州“守灯塔”,钱穆在香港“建灯塔”,同样的文化坚守,不同的历史选择,却同样令人动容。这两位学术巨擘,虽然身处不同的地理空间,却在精神世界上保持着惊人的默契。他们都明白,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人守护,也需要有人开拓。这种分工不是疏远,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契合。
最温情的篇章属于钱穆与他的弟子们。晚年素书楼里,双目失明的老人用清朗的嗓音授课,那声音仿佛穿透时光,将文化的火种传递给年轻的灵魂。余英时、严耕望等弟子们接过这份薪火,让钱穆的学问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这种师承关系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使命的交接。钱穆对待弟子既严格又慈爱,他不仅传授学问,更注重培养人格。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师道的现代延续,那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情怀,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文化坚守
在陆阳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学术轨迹,更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抉择。从全盘西化到文化保守,从考据训诂到义理阐发,二十世纪中国学人的各种探索在这里交汇成思想的交响。钱穆的文化保守不是封闭的守旧,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他深知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明白现代社会的需求所在,他的努力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钱穆晚年的学术转向。目不能视,却心灯长明,通过口述完成《朱子新学案》等著作,实现从历史研究到哲学思考的飞跃。这不是简单的学术转型,而是一个文化守望者生命境界的升华。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反而看得更加透彻,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返本开新”的学术路径,为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机与活力。
文字韵味
陆阳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隐喻。对仗的章标题,“房谋杜断”的典故运用,“士不孤起”的传统智慧,都在形式上呼应着钱穆“以中国方式讲中国故事”的学术主张。这是文体上的自觉,更是文化上的自信。通过这种写作方式,陆阳不仅在叙述历史,更在实践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他的文字兼具汉学的严谨与宋学的灵动,考据时如乾嘉学者般缜密,阐释时又如宋明儒者般通透。这种文字风格与研究对象之间形成了一种美妙的共鸣。在处理学术分歧时,他表现出难得的“了解之同情”,能够超越门户之见,看到不同学术立场背后的合理性与价值。这种学术态度,正是钱穆所倡导的“历史温情”的最好体现。
书中对钱穆性格的刻画也极为传神。那“个性顽固”“不能适应新环境”却又“固执己见,不肯随和”的学者形象,通过他与熊十力的辩论、与梁漱溟的异同、与吴宓的交往等多个侧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陆阳没有刻意美化钱穆的性格缺陷,而是将这种“顽固”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理解,展现出传记写作难得的客观与深度。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学术史的梳理,更在于精神的传承。它让我们看到,在时代变革的激流中,总是有一些人坚守文化的使命,守护精神的星空。这种坚守不是出于固执,而是出于对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读罢掩卷,我们不禁要思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接过这份文化使命?该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一份力量?这些问题,或许就是《钱穆与同时代学人》留给每个读者最珍贵的思考礼物。
陆阳用这本书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那条文化传承的道路。钱穆在素书楼里用声音传递的文化星火,依然在每一个中国读书人心中燃烧。这火光穿越时空,提醒着我们:文化的守望,既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时代的使命。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文化守望者,都需要有人去梳理传统、回应现实、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