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红色文化旅游优化策略刍议
□ 常志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讲话指出,弘扬革命文化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是弘扬吕梁精神,传承晋绥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开发的重要工程,更是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路径。
晋绥片区作为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之一,范围涉及吕梁在内的山西8个地市。推动晋绥片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发展红色旅游,是实现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区域实践。
吕梁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是晋绥边区核心区域,中央后委所在地,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发展吕梁红色旅游产业,把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壮丽秀美的吕梁风光融为一体,赋予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是促进吕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新时代将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故事讲述好、红色基因传承好,应打造兼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吕梁样板。
目前,吕梁市红色旅游呈现稳健增长态势。红色旅游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游客量稳步增长、景区品质提升、教育功能强化、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等特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未来要实现吕梁市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盈利模式,加快数字化转型,完善产品体系,强化区域联动,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基于长期的实地调研与深入思考,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一、空间布局调整
吕梁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应构建以“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为核心,三条特色红色旅游带”为框架的空间布局:
以兴县蔡家崖晋绥文化景区为核心,打造红色旅游集聚区,充分发挥其年均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条红色旅游带包括:
(一)英雄吕梁红色带。连接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临县中央后委纪念馆、离石区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汾阳马烽纪念馆、交城晋绥边区八分区纪念馆等重点景区。
(二)铁血东征红色带。串联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交口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柳林刘志丹将军殉难处等革命遗址。
(三)黄河红色文化带。整合临县碛口高家塔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广场、南圪垛村西北局旧址、双塔村中央后委旧址等景点。
二、基础设施提质
针对红色景区基础设施不足问题,制定三年提质计划:
(一)外部交通枢纽升级。加快祁离高速、吕梁环城高速、各区县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红色景区可达性。
(二)红色旅游专线建设。借鉴长治市“一盘棋推进、一体化规划建设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经验,整体规划建设吕梁红色旅游公路网,解决红色景区散点分布、交通闭塞问题。
(三)厕所革命全覆盖。三年内完成所有红色景区厕所升级改造,达到A级旅游景区标准。
三、数字转型实践
吕梁市红色旅游景区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新媒体运营提升游客体验:
(一)智慧展示系统建设。依托吕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红色景区5G全覆盖工程,建设智慧导览、电子讲解、AR实景导航等智慧旅游服务系统。
(二)短视频内容创作。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发布红色文化短视频,让革命故事在指尖“活”起来、“火”起来,吸引年轻受众关注红色文化。
(三)艺术化表达创新。在既有的舞剧《吕梁英雄传》,歌剧《刘胡兰》等经典作品的基础上,与吕梁学院合作展开《吕梁山大合唱》巡回演出,以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扩大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
四、文旅康养融合
积极探索“红色文化+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
(一)实景剧演出。在红色景区推出更多《如梦碛口》一类的实景剧演出,丰富游客体验。
(二)夜间文旅消费。发展夜间经济与文旅融合,如广西惠民嘉年华、重庆魁星楼无人机灯光秀、自贡彩灯夜游等项目,带动夜间消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三)文旅康养融合。结合吕梁市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利用离石大东沟,文水苍儿会,交城庞泉沟等生态资源,打造康养旅游新格局。
五、市场机制构建
吕梁市可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红色旅游市场化运营机制。通过设立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参考山西省其他地区经验,设立吕梁红色旅游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等核心红色景区的提质扩容,解决景区厕所不达标等基础设施问题。
(二)对蔡家崖晋绥文化景区等核心红色景区实行特许经营权授权,引入专业文旅集团运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解决景区采取免费开放导致的盈利能力较弱的问题。
(三)采取“国有控股+民营参股”模式,成立吕梁红色旅游投资运营公司,负责全市红色旅游项目的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六、复合产品打造
升级传统“红+绿”线路,构建“遗址+生态+科技”复合旅游产品体系:
(一)红色遗址活化。将兴县蔡家崖村的红色文化街区进行创意改造,打造“红色一条街”,融入特色农家乐、革命文化展示区等业态。
(二)生态融合发展。孝义市整合胜溪湖森林公园、孝河湿地公园等生态资源,打造“红色+生态”精品线路,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解决产品体系不完善问题。
(三)科技赋能体验。借鉴太行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经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慧导览系统,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开发AR/VR红色教育体验项目。
七、非遗工坊建设
在红色景区周边建设非遗工坊集群,实现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红色一条街非遗工坊。在蔡家崖村“红色一条街”基础上,建设以“啦叨叨”制作、杂粮加工为特色的非遗工坊,展示当地特色美食文化。
(二)文创产品开发。依托当地杂粮资源,开发“红色+非遗”文创产品,如兴县杂粮礼盒、红色文化主题小米锅巴等,带动农户增收。
(三)非遗进景区活动。借鉴文水县“五一趣游 非遗相伴”非遗进景区活动模式,定期在红色景区举办非遗展演活动。
八、人才体系优化
针对讲解员匹配率仅为35%的问题,构建多层次红色文化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一)专业管理人才培养。选派景区管理人员参加国家文旅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二)专职讲解员培养。与高校合作建立“红色文化讲解员培训基地”,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提升讲解员数量和质量。参考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宣教科科长康彦红等优秀讲解员经验,培养一批专业讲解人才。
(三)数字化人才引进。结合吕梁市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数字内容制作、新媒体运营等专业人才,提升景区数字化运营能力,解决数字化转型滞后问题。
(四)乡村导游培训计划。针对吕梁市413处红色文化遗址分布广泛的特点,开展村民导游培训计划,培养一批熟悉当地历史文化的乡村导游,解决旅游旺季讲解员不足问题。
吕梁红色旅游发展需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破解碎片化开发、体验性不足、产业链薄弱等瓶颈,通过全域整合、业态创新、科技赋能、品牌重塑等策略实现突破。要深化“红色旅游+”融合,打造红色研学、红色康养、红色创意产业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尝试建设跨省区区域协同平台,联合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老区组建“红色旅游共同体”,共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传承之路”等旅游路线。通过系统创新和持续投入,将吕梁市建成全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让红色遗产真正成为老区振兴的“金色引擎”,书写新时代“吕梁英雄传”的辉煌篇章。
(作者系山西吕梁学院晋绥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山西省红色文化研究重点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