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吕梁精神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 赵冲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将吕梁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梁精神的内涵未确定之前,人们对此多有解读,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较为丰富的总结和提炼。2022年是对吕梁精神研究的转折点,因为在这一年,中宣部正式批复吕梁精神的内涵为:“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这既是对2022年之前吕梁精神内涵研究的一个总结,也必将开启对吕梁精神更为广泛的新时代研究浪潮。
一、吕梁精神的形成及价值
研究吕梁精神的形成,在实质上,就是完成吕梁精神的历史溯源。吕梁精神是革命年代的产物,它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因此,需要多学科联合,多方法联手,以历史分析法为主揭示吕梁精神的形成,为新时代吕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奠定牢固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吕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红色革命文化背景是吕梁精神形成的基础,使得吕梁精神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就现有文献来看,对吕梁精神形成的研究呈现线条化特征,较为粗略,由于年代的原因,缺少了人类文化学关键报道人的口述支撑。对于吕梁精神的定位,有学者在阐释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时指出,中华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留存了社会烙印,革命战争时期的吕梁精神等众多具体民族精神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不变的底色。这一定位是准确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确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的民族精神汇聚融合而成。吕梁精神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于立德树人、滋养干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价值在新时代的特征。研究民族精神旨在传承,而教育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吕梁精神的研究同样如此。
二、新时代吕梁精神教育的逻辑理路
民族精神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生成工程,与之相联系,民族精神教育具有理论生成、文化生成、制度生成和社会实践生成等诸多不同的生成路径。民族精神与外域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生成过程中会相互借鉴。就现实而言,新时代进行以区域文化为根基的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充分考虑文化环境的多样性。开展新时代吕梁精神教育,需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素养和能力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照,使吕梁精神走出历史焕发生机,使吕梁精神走出理论落地生根,使吕梁精神成为一种素养需求。
(一)吕梁精神的活化。吕梁精神的活化问题,主要关注如何使这一民族精神焕发新的生机,需要打通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使吕梁精神实现历史记忆和现实生活的契合。我们知道,民族精神的传承连接着历史与现实,战争年代诞生的吕梁精神有着铁证般的印记,发展到今天,我们如何在当下总结吕梁精神的现实表征,是我们今后开展吕梁精神教育的现实需求。历史的印证与现实的佐证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一个完整的、具有延续性的吕梁精神,这是活化需要解决的。活化使吕梁精神从历史的印记中走向现实生活,使“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既有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和典型事件作为支撑,又有新时代的代表人物和重要事件作为明证。因为它们之间内含同样的精神逻辑,也就是说,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吕梁精神,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依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以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部分武装和感染中华儿女的头脑。活化的关键是使吕梁精神从概念走向事实,从文本走向生活,从远方走向身旁,使吕梁精神变得立体起来,并且生机勃勃。活化吕梁精神是吕梁精神教育的第一步,它使得吕梁精神成为现实生活中指引人们前进和奋斗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
(二)吕梁精神的实化。吕梁精神的实化问题,主要关注如何使这一民族精神财富落地,生根发芽,打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吕梁精神实现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统一。精神教育最忌空谈,吕梁精神的实化大体上分为三步,首先是理论层面的实化,从精神走向观念、原则等可论证、可操作的层面,实现理论层面的表征。在这一阶段,要对“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进行充分的解读,完成精神到原则的进化,使这一民族精神成为可以操作的具体原则。其次是实践层面的实化,即基于理论层面实化后的实践表征,以行为、活动和事件等形式映衬吕梁精神的物质化存在。在这一阶段,要把具体原则通过具体的物质化形式表现出来,比如选取符合吕梁精神的代表人物和典型事件,使吕梁精神具有现实感和立体感。最后,实现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内在统一。在这一阶段,基本突破了活化地从历史走向现实,完成从理论走向实践,理论层面具有可操作的原则,实践层面具有可模仿的事实,为受教育者提供认知和行为上的双向指导,实现知行合一。
(三)吕梁精神的转化。吕梁精神的转化问题,主要关注如何使这一民族精神成为人们的内在需求,解决教育生成问题,使吕梁精神完成从外在要求到内在需求的转变。转化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基于吕梁精神内涵的外在要求解读,因为人们对吕梁精神内涵的理解会非常丰富,不同的理解就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何统一或者确定这些外在要求是吕梁精神实化后的进一步推进。在民族精神传承上,转化首先需要完成精神要求的界定,这是内涵界定之后的又一重要界定,因为内涵界定是宏观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精神要求界定更为具体,容易被受教育者领会和执行。对“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精神要求界定,需要建立在历史与现实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秉持其内涵真义。第二步是外在要求如何转化为人们的内在需求,这也是民族精神教育发生的动力之源。吕梁精神教育在实质上是完成人们的自我教育,因为民族精神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差异,对受教育者的自觉性要求更高,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影响作用更大。吕梁精神作为一种外在要求转化为人们的内在需求,是民族精神教育发生的动力所在,受教育者对吕梁精神产生价值认同,产生内在需要,除了民族自豪感之外,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如何让人们产生需求才是关键所在。人总是需要一点儿精神的,吕梁精神可以在新时代填补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这比简单的说教更具有可行性。
(四)吕梁精神的融化。吕梁精神融化问题,主要关注精神素养生成问题,使吕梁精神完成从意念形态到客观实在的转变,如何使这一民族精神成为我们中国人的内在素养,这是一个迫切而重要的新时代民族精神实现问题。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国人最好的、最为重要的精神素养,决定了我们的精神身份和民族特性,进一步说,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就在于我们拥有独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如何使新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都拥有吕梁精神这一人文素养,如何验证是否拥有了这一人文素养,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实现了吕梁精神的转化之后,就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体现这一精神,使人们在言行举止间表现这一精神,从而成为一种精神素养,塑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验证是否拥有了吕梁精神素养,主要通过行动去验证,所谓“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精神素养的养成实质上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最终需要上升到行的高度。只有达到了这一目标,吕梁精神教育的应用价值才可能得到体现。可以说,吕梁精神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解决吕梁精神的融化问题,使吕梁精神成为我们所有人的一种精神自觉。
三、新时代吕梁精神教育的实践路径
吕梁精神从活化、实化、转化到融化,实现了一种具体民族精神的时代化,是学理逻辑和事理逻辑的辩证统一,而不简单是功能和价值方面的探索。吕梁精神教育是新时代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吕梁精神的活化和实化,开展吕梁精神教育就有了基础和前提。吕梁精神教育的实践路径问题既涉及微观的教育活动,又涉及宏观的教育事业。如何把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个体需求,如何把新时代吕梁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精神血液中,是转化和融化需要完成的。
(一)吕梁精神教育需要进一步解析吕梁精神的内涵及外延。民族精神具有特定的结构,而不同的具体民族精神在教育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对吕梁精神教育的研究,必然需要分析吕梁精神的结构,解析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外延。有学者主张,我国的民族精神是“自强-变革”型拓展结构,近几年的热点汇聚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培育研究、爱国主义研究、全球化研究和时代精神研究五个方面,对民族精神研究进行了合理分类,深入到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形态的外延,触及其功能及意义,拓展了原先只关注内涵的研究,基础意义重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对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较为丰富,值得我们参考。比如,同样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西迁精神,在大学生政治人格培育、道德品质塑造和民族文化认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事例和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基于此,对于吕梁精神教育的实践而言,我们受到了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吕梁精神的结构解析,如何进一步确定其内涵决定下的具体外延范围及分类;二是吕梁精神的功能及意义的确定;三是吕梁精神重在寻求构建民族精神教育完整的逻辑体系,不仅仅限于民族精神功能及意义的研究,在于构建吕梁精神教育时代化的学术逻辑。目前,不同民族精神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非常丰富,吕梁精神教育要走出闭门造车的困境,保持开放的认知特性,大胆借鉴其他民族精神教育的模式和实际推广经验,从而实现吕梁精神教育的现实目标。
(二)吕梁精神教育需要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进程。学校思政教育始终是吕梁精神教育的重要舞台,从时代精神的高度,解析吕梁精神的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关联,为立德树人开拓新局面,为课堂思政提供教育智慧,可以直接服务于大中小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进程。可以通过总结吕梁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表征和意义,比较和推导吕梁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表征和意义,从而为新时代吕梁精神教育寻找突破口。这四个时期是我国社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时期,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所以新时代吕梁精神教育完全可以体现在大中小学校的思政一体化模式之中。不难发现,民族精神教育与思政工作之间具有天然的必然联系。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进程中,我们可以从吕梁精神形成的群众基础、英雄引领、历史原因、地理原因和革命原因五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为新时代培育吕梁精神做出贡献。群众基础、模范作用和原因分析,在新时代依然是辩证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武器。
(三)吕梁精神教育需要融入终身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吕梁精神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比如为培养干部提供政治营养,与井冈山等民族精神一起为培养干部提供红色革命文化传承的精神食粮;为培育文明市民提供精神支柱,比如为吕梁市等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等等。这就要求吕梁精神教育的开展要纳入终身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因为终身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民族精神教育是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和接受的教育,而不限于学校领域。通过终身教育和社会教育,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风气,遵从学习型社会的时代特征,从历史记忆与现实表现的内在统一、理论表征与实践表征的辩证统一、外在要求与内在需求的导向统一、民族意义与人文价值的内核统一,实现吕梁精神教育的广泛性和全员性,从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角度,完成新时代吕梁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新时代吕梁精神教育实质上是文化基因的塑造工程,因为民族精神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民族精神教育是在塑造文化基因。吕梁精神形成之后,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准确分析新时代吕梁精神文化基因的发展变化,是我们在不同教育场域开展吕梁精神教育实践活动的客观需求。
(作者系吕梁学院教育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