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俊旺镜头里“装”着家乡
□ 文/图 本报记者 张娟娟
兴县的山,记得晋绥烽火的炽热;兴县的水,映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在这片红色土地上,“00后”青年吕俊旺正举起镜头,让沉睡的红色记忆在光影里苏醒——他以画面作语言,以初心为墨汁,在时代的幕布上,一帧帧续写着家乡红色故事的新篇。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展柜里,那支钢笔还留着当年战士修改文稿的温度。” 站在纪念馆的晨光里,吕俊旺调试着相机参数,眼神里满是敬畏。这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在读大学生,胸前的党徽在阳光下格外明亮。
吕俊旺与家乡红色文化的情缘深厚。2024年,共青团山西省委为“返家乡”实习实训大学生举办征集展示活动,他凭借对兴县红色历史的深刻理解,将家乡的红色遗迹与动人故事融入视频创作。其作品以独特视角和真挚情感打动了评委,荣获活动一等奖。今年,这份热爱愈发炽热,他再次带着新作再度参赛,斩获三等奖。两份沉甸甸的奖项,不仅是对他视频创作能力的肯定,更成了他矢志传播红色文化的有力见证。
“兴县是晋绥首府—革命老区,这里的每一处旧址、每一件文物,都铭刻着先辈们奋斗的故事。”谈及为何执着于用镜头记录家乡红色文化?吕俊旺的语气里满是恳切。在他看来,这些珍贵的红色遗迹不该被岁月尘封,而视频正是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兴县的“桥梁”。身为党员,传播红色文化的使命感更时刻萦绕在他心头——他想通过镜头深挖兴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借活动平台让家乡的红色故事走出山西、走向更远的地方。
如今,吕俊旺的电脑里存着一个特别的文件夹,命名为“兴县红色记忆”。里面有未剪辑的素材、老人们的手写回忆,还有他自己画的拍摄脚本。“毕业后想回家乡做红色文旅宣传,这些都是宝贝。”他轻声说道,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许。
于吕俊旺而言,参与“返家乡”活动也是自我锤炼的契机。从选题策划到拍摄剪辑,全流程的实践不仅锻炼了专业能力,更让他在服务家乡的过程中找到了青春的价值。回忆起获奖时刻,吕俊旺难掩激动,他感慨道:“能用镜头将家乡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还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份成就感真的难以言喻。”
为了拍好每一个镜头,呈现最佳效果,他曾一次次走进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地标,一遍遍聆听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每一次驻足、每一次拍摄,都让他对家乡的热爱多一分,对红色文化的敬意深一层。对他而言,这些奖项不是终点,而让他更清晰地明确了方向——未来,他将继续握紧手中的相机,让兴县的红色底蕴被更多人看见。
吕俊旺在服务家乡建设的其他领域同样活跃。每逢寒暑假,兴县的田间地头、救援训练场总能看到吕俊旺忙碌的身影:在高家村镇,他帮农户拍过助农短视频;在蓝天救援队,他扛着相机记录队员紧急演练;在共青团兴县县委的档案里,他的名字和“优秀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紧紧连在一起。
夕阳西下,吕俊旺常去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旁的山坡。那里能看见整个县城的轮廓:新建的文旅小镇炊烟袅袅,远处的红枣林在风中起伏。他举起相机,将这画面定格:“你看,红色故事从来不是过去式,它就在家乡的烟火里,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正慢慢长出新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