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记者,照亮他人也温暖自己

——写在庆祝第二十六个记者节之际

2025年11月09日 10:05:04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 任 昱

又逢记者节,翻看日历才察觉,这已是第二十六个年头。原来这个专属于新闻人的特别日子,已悄然走过二十六载春秋。指尖轻叩键盘,心中波澜微动,记忆瞬间穿越二十五年前的第一个记者节,那时的景象仍历历在目。

史料记载,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署国务院第270号令《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在第五条中明确提出设立记者节。2000年8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同意将每年11月8日定为记者节的具体日期。至此,新中国新闻工作者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前便已有记者节的传统。1933年至1949年期间,每年9月1日,新闻从业人员都会以各类仪式纪念这个节日。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这便是中国记协的前身。而11月8日作为中国记协的成立日,也成为了记者节的选定日期。值得一提的是,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始终与新闻人的坚守相伴。

首个记者节记忆:

忙碌里的热忱与归属感

2000年11月8日,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如期而至,吕梁日报社的全体干部职工也共同度过了这个意义非凡的节日。

彼时,我还是吕梁日报社总编室的一名编辑。总编室的工作繁杂而关键,既要处理日常编务,为总编辑、副总编辑撰写讲话稿,还要汇总每日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审阅报纸各版面大样的意见,通知编辑部门修改校准,再转送值班主任、值班总编最终审核把关签字,确保报纸顺利出版印刷。

第一个记者节,忙碌与喜悦交织在每个人心中。大家都格外珍视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单位的重视更让这份归属感愈发强烈。我和大部分同事一样特意换上了唯有春节才舍得穿的新衣服,外单位的朋友碰面时,总会热情问候:“记者节快乐!你们新闻单位真好,还有专属节日。”听着这样的夸赞,自豪感油然而生。同事之间也相互道贺,温情满满。

当天,吕梁地委隆重召开全区庆祝记者节大会。地委副书记樊吉厚,地委委员、秘书长刘建明,地委委员、宣传部长朱锦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表彰了一批新闻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我有幸参会见证这一时刻。虽未获得表彰,只是作为参会者鼓掌喝彩,心中却满是激动。会上,地委领导向全体新闻工作者致以热烈祝贺,并对新闻工作和从业者提出六点要求,其中最后一点明确强调,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新闻工作。翻阅当年的日志本,那天我直到晚上十二点二十分才踏上归途。只因第二天的报纸要刊发庆祝记者节的新闻,还要配发社论,记者编辑参加完庆祝活动,各自忙碌不停,总编室的服务保障工作自然也得紧跟到底。我在当天的工作日志末尾写道:“今天很累,今天也很高兴。领导叮嘱,明日发通知告知编辑校对人员,对每一个标题、每一段文字、每一个字乃至标点符号,不仅要认真校对,而且是必须认真校对,确保零差错。”

那天单位还组织了小型座谈会,凭借总编室的工作便利,我也得以参会。即便坐在角落,也丝毫挡不住内心的澎湃。会上,大家踊跃发言,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同事,此刻也激情满怀。本只需五六句话就能说清的想法,他足足讲了三四十句,如今回想起来,那份纯粹的热忱仍让人动容。

2000年11月9日的《吕梁日报》,用显著版面记录了这一盛事:头条刊发《我区新闻工作者隆重集会欢庆记者节》,第二条配发本报编辑部社论《崇高的事业 神圣的使命——热烈庆祝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版面左下方还刊登了《孝义市载歌载舞庆祝记者节》《方山县举行记者节座谈会》等报道。从报道中能感受到各地的重视——县委书记、县长均亲临会场祝贺,这份认可让每一位新闻人倍感振奋。

那天下班后,几位同事相约饭店小聚,点上土豆丝、过油肉、蒜蓉炒豆角等几样家常小菜,伴着美酒畅谈未来,言语间满是对新闻事业的憧憬与期许。谁知第二天,分管领导把聚餐者叫到办公室,一脸严肃地说:“喝酒怎么能没规矩?少了领导怎么行?记住,今晚我掏钱,接着喝,谁也不能偷懒!好不容易有了咱们自己的节日。”话音刚落,办公室里便漾起爽朗的笑声,那愉悦的氛围甚至弥漫至楼道之中,让人感受到其乐融融的温馨。

为庆祝首个记者节,吕梁日报在文艺副刊开设“我的记者生涯有奖征文”专栏,新老新闻工作者纷纷投稿,佳作频出。其中,诗人李三处的《献给记者的歌》最令人印象深刻,字里行间满是对记者职业的敬重:“一天天脚步匆匆/一岁岁酷暑严冬/一颗心交给了平民百姓/一腔情温暖了草绿花红/…… 啊,记者,记者/淡泊的是名利/追求的是精神/尽管岁月沧桑旅途艰辛/可你无怨无悔永远忠诚。”

二十六载初心路:

从仰望者到逐光人的坚守

记得初入报社时,“记者”于我而言,是报纸上带着温度的文字背后的坚守,是电视里扛着摄像机穿梭在新闻现场的身影。那时的我尚未体会到“铁肩担道义”的千钧重量,只觉得“能把别人的故事讲出来”是件无比了不起的事。我曾在日记本里悄悄立下誓言:“以后我也要像优秀的记者那样,跑遍万水千山,采访形形色色的人物,写下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首个记者节过后一个月,我从编辑转型为专职记者。从此,采访本和笔成了形影不离的伙伴,我在寻找新闻、书写故事的路上跌跌撞撞,却始终步履不停。这二十多年里,我踏过乡村的泥泞小道,在暴雨中跟着村民查看被淹的农田;也曾驻守深夜的记者办公室,为一个数据反复核对至凌晨;见过受访者眼含热泪诉说困境,也见证过问题解决后他们舒展的眉头。曾经以为“记者”是“看见世界”,后来才渐渐懂得,更多时候是 “走进世界”——走进那些被忽略的角落,走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把他们的声音转化为被听见的文字。

2025年11月8日,第二十六个记者节又如期而至,吕梁日报社原本就根基扎实,如今又添新韵、焕新颜,且仍在日新月异变化之中。看着身边资深沉稳的老同事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忽然想回到最朴素的新闻起点:想去看看曾经采访过的学校的新变化,想听听沿黄枣农讲打枣卖枣的趣事,想去某个采访点找找当年丢失的那支英雄牌钢笔,想走进企业和工人唠唠收入、聊聊新打算,想去汾酒博物馆追忆杏花村里的牧童故事,把那里的新变迁诉诸文字。

历经二十五个春秋的记者节,我从仰望者成长为参与者,岗位虽变,初心未改。有人问我跑新闻累不累?累!赶稿到凌晨的疲惫、面对不理解的无奈、目睹困境却无力相助的焦灼,都是这份职业的常态。但每当手机里收到受访者发来的“谢谢”,每当看到自己的报道能让老百姓的事情有了一点点改变,便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总把民生融入笔,尽将国梦绘成虹。”就像一位老记者说的:“我们不必奢望靠一篇报道改变世界,只要每一篇都写得真实、用心,就是在为这个时代添砖加瓦。”

今年的记者节,吕梁日报社从领导班子到记者编辑都格外重视。系列庆祝活动早在9月22日便拉开序幕,我们在方山县开展了全体采编人员参与的“登高悟廉心,清风伴我行”主题活动;10月27日,“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如期举行;11月6日,庆祝联欢晚会热闹上演,每个人都兴高采烈、热情满怀。

记者节,是众多行业性节日中的一个,却因特殊的职业属性而意义非凡。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连接党和政府与群众的纽带和桥梁,这让记者节承载了更多重量。而新闻从业者的家国情怀,更让这个节日绽放出别样光彩。

传声为民承使命,秉笔逐光映初心。 愿每一位记者,都不辜负那些信任的眼神,不放弃那些该说的话语。继续握紧手中的笔,走进更多人的故事里,让每一篇新闻既有“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更能“沾泥土、带露珠、有温度”。

因为我们深知,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在传递一束光——这光,照亮他人,也温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