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我的记者“情结”

□ 肖继旺

2025年11月09日 10:05:04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11月4日上午11点10分,手机屏幕骤然亮起,“方山融媒体中心张娟”的名字在屏幕上欢快跳跃,似乎在急切地传递着某种讯息。我轻轻按下接听键,电话那头,是张娟清脆悦耳的声音:“肖主任,咱融媒体下午2点40在县人武部举办记者节活动,诚邀您拨冗参加。”

“好的,谢谢!”我的应答脱口而出,仿佛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其实,我已于2022年1月,卸下了方山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的重担,不是肖主任了;2024年,又因县里落实上级政策,调入方山文联。身份变了,办公室换了,案头常用的笔也从当年跑新闻时色彩斑斓、充满活力的水笔,换成了如今简约实用、沉稳内敛的中性笔。然而,旁人似乎总忘不了那个在新闻一线摸爬滚打、挥洒了二十多年汗水的“我”。更让我心怀感恩的是,县委常委、宣传部薛利民部长始终把我这个“老新闻”放在心上。即便我到了文联,他也常常念叨:“继旺是方山新闻的老兵,根还在这儿。”这份厚爱,宛如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让我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能感受到无尽的关怀与力量。

窗外的阳光,如同金色的丝线,斜斜地洒进文联的办公室,轻轻落在桌角那本《足迹》上。2022年出书时那淡淡的油墨香,仿佛还萦绕在鼻尖,混合着这些年跑遍方山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所沾染的风尘气息,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书里收录的,不过是我新闻生涯中的冰山一角。真正的“足迹”,早已深深地印刻在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等全国知名媒体的平台上,也藏在新华网山西频道、人民网山西频道、央广网山西频道等地方专栏的字里行间,更镌刻在《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吕梁日报》那一页页泛着油墨香的版面上。二十多年来,我在这些媒体上发表了4000多件新闻作品,累计300多万字,还定格了1000多幅记录方山变迁的图片。那些在后台改稿到凌晨的寂静时光,星星点点的灯光如同我坚守的信念,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那些在版面上急切寻找“肖继旺”三个字的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报纸上,仿佛是对我努力的肯定与鼓励;任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时,我跟着信贷员跑了六个村子,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困境与需求,写出了《产业缺资金 牛儿来“帮忙”》,为方山的产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更早前,任新闻办副主任时,我蹲在赵全全家门口,静静地听他念叨“住院28天只花592.64元”,那一刻,我用中性笔在采访本上匆匆记下那份感动,也记下了方山在医疗保障方面取得的进步。

办公柜最上层的抽屉里,四十四个省级以上获奖证书整齐排列,宛如一排等待检阅的士兵——两本“山西新闻奖”一等奖证书格外耀眼,分别镌刻着《赵全全:住院28天,自己只花了592.64元》与《王继平:“病了一场,我并没有返贫”》的荣光,它们见证了我在新闻道路上的拼搏与付出;旁边那本印着国务院扶贫办公章的证书,总让我想起《干群一家亲》的画面——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村干部毫不犹豫地帮老乡扛起沉甸甸的玉米,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把两人的影子叠成一棵紧紧相依的树,那是干群之间深厚情谊的生动写照,也是方山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温暖见证。这些荣誉,不仅仅是“新闻办肖副主任”“融媒体肖副主任”的勋章,更是“新闻人肖继旺”一生的执念与追求。那些作品与文字,绝非冰冷的数字,4000多件报道,是我用双脚丈量方山每一寸土地的坚实足迹,是我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与眷恋;300多万字,是我与老乡们坐在炕头唠家常时的倾心交谈,是我对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梦想的真诚记录;1000多幅图片,是我镜头里定格的人间烟火,是方山发展变迁的生动影像,也是深夜伏案改稿时,台灯下我与方山进行的一场场深情对话。就连当年先后当选方山县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时,我提的建议、写的提案,也多半围绕着“新闻为民”“讲好方山故事”,因为我始终坚信,新闻的力量在于传递真实、温暖人心、推动进步。薛部长总说我:“眼里心里,全是方山的人和事。”是啊,方山,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