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兰:丹心一片育桃李
□ 本报记者 韩笑

从村办小学简陋的土坯房教室到城区学校窗明几净的课堂,从初出茅庐、带着青涩的师范毕业生到温润沉稳、备受师生敬重的小学高级教师,张二兰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坚守了33年。
33载春秋流转,她以热爱为壤、以坚守为肥,浇灌着教育之花;以责任为灯、以担当为火,点亮了无数学生的心灵,在吕梁这片教育沃土上,书写了一段质朴而动人的育人篇章。
1992年,刚从离石师范毕业的张二兰,被分配到离石区下楼桥村办小学。彼时的村小条件艰苦得超出想象:没有稳定的师资,公办教师不愿长期驻守;村里少数不务正业者时常上门捣乱,让本就艰难的教学工作雪上加霜。
但年轻的张二兰没有退缩,一扎根便是三年。学校没有做饭的条件,她便每天啃着冷硬的干粮果腹,直到心疼她的村支书特意为她置办了简易炊具;寒冬腊月煤炭告急,宿舍里冷得像冰窖,村民们便纷纷冒着寒风,从自家炕头端来取暖的煤炭,很快堆满了她的小屋——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成了她在艰苦岁月里坚守的最大底气。
在下楼桥小学的三年,张二兰几乎以校为家,常常连着几个礼拜才回一次家。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其他屋子渐渐沉寂,学校的教室却始终灯火通明。她主动组织学生上自习,把课余时间都用在无偿辅导上,用一遍又一遍的耐心讲解,弥补着教学条件的不足。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带的复习班毕业时,成绩在田家会镇遥遥领先,用实打实的教学成果,赢得了村民们满心的认可与信赖。
时光流转,1999年的调动,让张二兰的教学舞台从乡村延伸到了城区。站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她始终保持着初为人师的热忱,凭着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对每一个学生的用心付出,所带班级的成绩始终在城区学校名列前茅,多次位居全区第一。
即便在城区学校站稳了脚跟,张二兰也从未忘记教育的初心。响应政策号召,她主动请缨前往乡镇下水村支教三年,接手了一个刚组建的一年级新班。
班里有一名智力稍显缺陷的孩子,说话含糊不清,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成问题。面对这个特殊的孩子,张二兰卸下了教师的“架子”,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般温柔耐心:她俯下身、放慢语速,逐字逐句教孩子发音,一遍不行就十遍,直到能清晰听懂孩子的每一句表达;有一次孩子不慎拉裤兜,她没有半分嫌弃,立刻找来干净衣物,毫无怨言地打来温水帮忙清理更换。家长带着厚礼多次上门致谢,都被她婉言谢绝:“这是我作为老师,本该做的事。”
支教期间,学校组织各类活动,张二兰总会第一时间鼓励这个孩子参与。有人劝她:“孩子这样,根本参加不了,别白费功夫。”她却执着地回应:“先天的条件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全力让孩子多感受一点集体的快乐,多学一点有用的东西。”三年支教期满,当张二兰要返回长治路小学时,孩子们围着她泪流满面,紧紧攥着她的手不愿松开;那个曾经说话含糊的孩子,更是把她的手攥得紧紧的,久久不愿放开。这一幕热泪盈眶的画面,成了她支教生涯中最珍贵、最温暖的回忆。
如今,53岁的张二兰依然坚守在小学教育的讲台上。岁月在她眼角刻下了细纹,却从未消减她对教育的热忱。
班里50多名学生的作业,她每天坚持全批全改,哪怕熬夜到深夜,也从不敷衍一笔一画;她深耕课堂效率,琢磨着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学透,从不随意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在年级15个班的数学成绩排名中,她带的班级时常位居榜首,家长们提起她,总是赞不绝口:“把孩子交给张老师,我们一百个放心。”
“我爱教师这个行业,更爱我的学生。”这是张二兰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33年教学生涯最真实的写照。
从乡村到城区,从青丝到华发,张二兰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对待教育,以一份温润之情呵护每一个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在三尺讲台上,书写了一段温润而厚重的教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