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文明之花遍地开

——石楼县以新风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小记

2025年11月17日 09:51:17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 本报记者 王洋 通讯员 李晶晶

“以前办婚事,彩礼要十万,宴席摆三四十桌,欠着债也要撑面子;现在彩礼降了、宴席简了,省下的钱买了农机,日子踏实多了!”初秋时节,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文化广场上,村民王秀莲收拾着“移风易俗歌”传唱活动道具,跟乡亲们算起“文明账”。

这一幕,正是石楼县以精神文明建设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写照。

2025年以来,石楼县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移风易俗深度融合。通过思想引领、文化惠民、文明创建、习俗革新四大举措,各乡镇文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在晋西大地绘就文明与发展共生的新图景。

裴沟乡永由村千年古槐下,“蒲公英宣讲团”成员、省劳模张三娃用方言唠政策。“咱永由村以前是‘土坯房、土路扬’,现在靠全域旅游政策,古槐成了‘金疙瘩’,农家乐开起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树荫下的村民听得入神,不时点头附和。

为让政策真正走进群众心里,石楼县构建“县级统筹、乡镇联动、村级落地”三级理论传播体系。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年开展18次集中学习、9次专题研讨,出台38个落实意见;吸纳60余名各界代表组成“蒲公英宣讲团”,用“庭院议事会”“板凳宣讲”“炕头聊天”

等形式,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

辛关镇将“课堂”搬至黄河奇湾观景台,结合黄河文化讲生态保护政策;罗村镇“老干部宣讲队”用亲身经历讲脱贫变迁,46场“炕头宣讲”覆盖2300余人次;小蒜镇线上线下发力,乡村大喇叭播报政策、微信公众号推典型案例,覆盖8000余人次。全年70余场宣讲,让巩固衔接政策吹进农家院。

同时,石楼县严守思想阵地。灵泉镇排查网吧、书店12家,清理非法出版物30余册;龙交乡设“村级舆情监测点”,党员骨干去年妥善处置32条群众关切舆情;车家坡村规范村级微信群,引导村民参与200余人次志愿活动,让正能量充盈乡村。

中秋假期,裴沟乡永由村古槐广场一片欢腾。挑玉米接力赛上,红玉米棒传递间满是笑声;120平方米的巨幅国旗粮食画前,游客争相打卡。“4天来了3000多游客,我家农家乐收入翻三倍!”村民李建国喜笑颜开。

近年来,石楼县推动文化服务从“输血”变“造血”。永由村深挖“古槐文化”,连续两年举办“古槐杯”象棋围棋大赛,带动“体育+旅游”路线走红;龙交乡王家沟村文艺小分队自编《移风易俗歌》,拍成小视频传至微信群,新风理念家喻户晓;灵泉镇培育6名剪纸、面塑能人,其作品成游客伴手礼,还带动10余人就业。

全县文化惠民红利遍地。小蒜镇实现各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全覆盖,3万余册图书、20余套文娱设备成“精神粮仓”;义牒镇修缮农家书屋、结合节日举办文艺活动;曹家垣乡农闲时组织广场舞比赛。

全年135场“送文化下乡”、57场农村活动,让乡村满是烟火气。

文化更成增收动能。辛关镇黄河奇湾旅游度假区五一接待2.1万人次,32户脱贫户开餐馆、民宿,户均月增收1800元;永由村开发“村史馆研学+非遗体验”项目,村集体增收15万元;车家坡村村民李桂英经“八段锦”培训成讲解员,月入2000元。“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家人,以前不敢想!”李桂英说。

灵泉镇石楼小镇移民安置点“爱心超市”里,82岁的苏长华掏出“道德银行”存折。320分是他每日清理社区卫生、帮邻居传政策攒下的,此次他兑换了面粉和食用油。“这积分是对我做好事的认可,心里踏实!”苏长华说。

石楼县以典型创建树新风,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选树“新时代山西好少年”张悦等5名省级典型;罗村镇评12户“产业发展文明户”、8名“孝老爱亲模范”,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龙交乡王家沟村“道德银行”与“红黑榜”挂钩,村民比学赶超,村容民风改善;裴沟乡“集赞换文创”活动,让村民主动当家乡“代言人”。文明实践阵地更成“暖心港”,灵泉镇建6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每周开放超60小时;辛关镇“农家书屋”更新农技书籍,全年28场培训解种植难题。

68岁的脱贫户刘建国住在车家坡村,参与“八段锦”教学后,血压稳了、医疗支出少了。“每天锻炼,干活也有劲!”刘建国的话里满是满足。

“日子好不好,不是看彩礼多少!”义牒镇留村党支部书记郝挨平分享经历。去年女儿出嫁,他拒收8.8万元彩礼、简办婚礼,如今村里彩礼普遍降低,村民心思都放在发展产业上。

针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难题,各乡镇精准施策。龙交乡王家沟村将“礼金不超200元、宴席不超20桌”写进村规民约,村医杨兴荣“五不”简办丧事成榜样;灵泉镇获评1107户“零彩礼光荣户”“低彩礼模范户”,村民张建国算了笔账:“以前办喜事省两三万酒水钱!”

小蒜镇“合约食堂”由村集体提供场地食材,2024年以来简办58场事宜,省开支45万余元;曹家垣乡推广集体婚礼、推进殡葬改革,引导村民简化各类宴席。

为固文明乡风,石楼县健全“一约四会”制度,指导96个村建红白理事会;龙交乡设立彩礼治理专班,灵泉镇将移风易俗纳入村干部考核“一票否决”;去年评36户“移风易俗示范户”,“红黑榜”公示强导向,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共识。

乡村沃野起新风,文明潮涌润乡容。如今,石楼县王家沟村“习俗革新”、永由村“文化兴村”、石楼小镇“道德银行”、黄河奇湾“文旅融合”多点开花,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巩固衔接的“强心剂”。石楼县将继续深化“一乡一特色”创建,让文明新风和产业发展拧成一股绳,结出更多让老百姓受益的“好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