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要闻

“老兵”新传

——记吕梁教育学院驻石楼县殿底峪村第一书记陈润平

2018年11月20日 10:37:39 编辑:

□ 孙和斌

2017年8月初,我在殿底峪村参加吕梁教育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组织的一次座谈会,记得当时该学院还来了几位领导,那是我初次与陈润平书记见面,当时就有跟踪采访他的打算,但后来七事八事地一晃就是一年多的时间,前几天听说陈书记的身体出了些状况,因此,专程抽时间到殿底峪看望他,才一年多时间没见,陈书记明显消瘦了许多。

2017年6月13日,吕梁教育学院陈润平来到石楼县灵泉镇殿底峪村,担任村第一书记。

在吕梁教育学院,陈润平是位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但面对基层农村扶贫工作,他感觉自己还是个“新兵”,上任伊始,陈书记首先是跑到周边农村扶贫工作队,虚心向兄弟单位的第一书记们学习取经。

驻村后,陈润平最大的感受是乡亲们向他投来那热情期盼的目光,这目光让他倍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因此,他一头扎入工作中,晚上组织党员学习上级相关政策精神;白天入户了解民情,殿底峪的山卯沟岔,都留下了他探访的足迹。

渐渐的殿底峪村的基本轮廓在陈润平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全村委107户,395口人,3200亩耕地中,核桃林地1200亩,这是一个人少地多、以农业为主的典型晋西农村,农业耕作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

为此,陈润平在与学院领导汇报探讨后,形成立足农业、完善基础、引进科技、改造升级的扶贫工作思路。

思路明晰后,接下来就是逐步逐项落实,跑项目、做勘测、组织动员、开会学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陈书记往返离石,石楼,累计行程一万多公里。

十一月份的天气已然进入冬季,陈书记所在的办公室兼卧室的房子里除空调外,没有其他取暖设备,如果空调整夜开着,人会干燥上火,半夜关闭空调,早上起床后,阴冷的屋里只有2度,门被冻得要用脚使劲踹才能推开。

农村不方便洗澡、换洗衣服,陈书记在村里一住就是20多天。有一次,好容易忙完工作,下午6点驱车两个多小时回离石家中,8点多刚进家门,电话就来了,要求第二天早上8点必须到岗,没办法,清晨6点,迎着朝阳再次出发。

辛勤的付出结出丰硕的成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吕梁教育学院在殿底峪村打引水井3口、建3座过水桥、电网改造2公里、新建老年活动中心、群众文化广场、累计嫁接“礼品二号”改良核桃1000亩,仅此项就使该村核桃亩产量翻了一翻。

殿底峪村民对土地充满眷恋,即便这些年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殿底峪村也没有谁家舍得撂荒土地。

73岁的郑喜生老人说,种了一辈子地,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车能开到地里,今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在陈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为村里开通田间路,这件事办的最得人心,今后种地再不用担子往回挑粮食了。

9条16公里的田间路,使殿底峪村民实现了所有田边地头通三轮车,从此结束种地靠肩担背驮的历史,节省了时间、解放了劳力。

紧张忙碌的扶贫工作让陈书记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的体重居然下降了20多斤,精神状态也大不如从前,经过医院检查,他的动脉堵块超过53%,医生说虽然还没有达到立即住院的程度,但从现在开始需要静养休息,不能再从事任何繁忙的事务,可陈书记能停得下来吗?

陈书记说,扶贫16个月,与殿底峪百姓建立深厚的情感。村里有位叫郑小平的农民,得了重症,他还专门上门慰问,群众娱乐广场的健身器材还没有完善,两个养殖、造地合作社的后续及明年扶贫工作的交接等等。

每到晚上,只要陈润平在,村民就会来他的办公室聊天,与乡亲们的情感就是在这样的聊天中深厚起来。

驻村以来,陈书记的心里装的全是殿底峪的事,回到家里,跟妻子聊的也是“我们村的事”,时间长了,家人说,“除了你们村,你的心里还会装着谁。”

村民弓西生知道我是县新闻办搞宣传的身份后说,你早该来了,我们陈书记是个好人,给村里办了那么多好事,你们可是要好好给宣传宣传。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看重扶贫工作队为当地百姓办了怎样的实事,但我更看重驻村第一书记与工作队员,在与乡亲的交往中,思想上会产生怎么的变化。

深入基层农村与乡亲朝夕相处,由此深切感受百姓的勤劳与纯朴,坚韧与善良,激发扶贫工作队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保持与发扬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实践。

陈润平与吕梁教育学院的扶贫工作队员做到了,临别时,我真挚的提醒陈书记:保重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