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任海燕有个心愿:“多办几个企业更好”
□ 本报记者 李小明
11月28日上午,虽是冬天,但是石楼县暖阳普照。灵泉镇关头村精准贫困户任海燕新装修的土窑里显得异常干净、漂亮、亮堂、温暖。老人开口就笑的表情,更让人如处桃花盛开的春天。
装修了两孔土窑洞、新盖了一间砖混平房,任海燕一共花了3万多元。老人已经65岁,她的老伴温计明也已58岁。这么多钱从哪里来,他们怎么舍得花出去?
“今年在村里的企业上班,两个人挣了一万大几,出租耕地有一万多一点的收入。”任海燕笑着说,“全花了也不够,明年再挣。”
任海燕说的企业是村集体所属的石楼县丰盛农牧有限责任公司。
关头村有1127人,其中贫困户493人,2017年大多脱贫。如何让贫困户不返贫,政府在产业扶贫上做文章。2018年,政府投资197万元,村支书王毛伟和祖籍在该村的王小平补足缺口47万元,建成了20个香菇大棚,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
任海燕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过去以种地为生。60多亩地,种起来吃力,收起来更吃力。一年下来卖2万多元,投资就得1万多元,天年不好收入更低。听到村里要建香菇大棚,让贫困户上班挣钱,任海燕果断地把耕地租赁出去,和老伴一起到村集体企业打工挣钱。
公司起初想让贫困户承包菇棚,但是全村没一个人愿意。“需要资金,还要技术,冒风险着了。”温计明说。
从开始建棚,到最后一茬采菇,温计明一直在公司干活,有时老伴也去。村里像他们一样的贫困户还有40户在公司打工。
为了把扶贫产业做成功,公司事事不敢懈怠:菇棚通过招标建设,技术员月薪1万元从河北聘请,销售商从临汾引来……今年4月开工,7月建成,到现在,20万棒香菇已经出菇两茬,仅公司支付贫困户生产香菇的工资就达三十六七万元,贫困户收入少的有七八千元,多的有三万多元。
“菇棚就在家门口,出大门下坡一分钟就到了,不用东山上西山下。工资都是按时兑现,从不拖欠。”任海燕说着公司的好处。
“大棚里的工作我啥也干,现在大部分活我自己都会干了!”温计明插嘴说。
“现在政策好,村干部往正道上领大伙。多办几个企业就更好了。大家都有个干的,发财致富不用愁。”任海燕滔滔不绝地说着,满脸笑得就像盛开的桃花。
已经担任石楼县丰盛农牧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的王小平介绍,该公司流转了31亩地,目前才使用12亩,下一步将争取自制菌棒、扩大规模,全面发展,为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