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歌声未远:读诗人易殿选的诗

□ 文/赵新林 诗/易殿选

易殿选,上世纪80年代诗坛的开拓者之一。如今,身染重疴。2018年5月11日晚上8点开始,诗评媒的《大家评诗》专栏将邀请五位诗坛“大家”,在诗评媒微信群与诗友一起走近易殿选,聆听他的生命歌唱。我有幸作为被邀嘉宾,参与这一讨论。

歌声远去

歌声远去,即使那些最苍凉的,最忧伤的

花朵凋谢,即使那些最暗淡的,最渺小的

所有的草地都将衰败、枯萎,动物绝迹

所有的河流都将干涸、泯灭,鱼缘树而逃

在我的世界里,是的,在我的未来世界里

所有的欢愉都将烟飞灰灭,包括痛苦的权力

所有的事物都将回归到原初,以至混沌

我将要到达的地方,人迹罕至

天空飘满蝙蝠巨大的黑色的羽翼

赤裸的群山缄默一片,不知名的

巨大的生物蠢蠢欲动,依如史前

地壳剧烈变动的前夜,危机四伏

我就站在生与死的结合部,静候百年

竟然没有一缕阳光莅临,甚至没有风

掀动我的衣襟,没有声音触动耳膜

除了遗忘与被遗忘,几乎无可作为

这就是所谓的永恒的故乡吗?

亲人啊,我注定会在远方想念你们

点评:

读着诗人这首《歌声远去》,我内心的感受是纷繁而复杂的。歌声即将远去,花朵即将凋谢,草地都将衰败,河流都将干涸,欢愉都将灰飞烟灭,“所有的事物都将回归到原初”。这样的感觉,只有一个“站在生与死的结合部”的敏感的诗人才能更深切、更彻骨地感受到。诗人的沉思中,明显地揭示了一个存在之本相:大自然之“在”本质上是因“我”而在,“我”的生命和大自然的生命是同时展现出来的,因为“我”存在,所以大自然的存在对“我”而言才是有意义的;若“我”不存在了,则大自然之存在只不过是虚无而已。我想,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概要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诗的结尾,诗人把即将到来的死亡之境称为“永恒的故乡”,并且说:“亲人啊,我注定会在远方想念你们”。这些诗语,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眷恋与热爱。

在我的背囊里,所剩的东西已经不多

在我的背囊里,所剩的东西已经不多

许许多多东西皆已被我丢弃

比如思想的碎片、廉价的激情

以及一些关于人的伪命题

它们早已化作纸屑,被抛撒在路边

与落叶为伍,或融化在雪花里

一些多余的衣服也早已丢给了路人

既然不堪重负,冬天也已经过去

那件被用来护身的马甲,自然也成为累赘

因为我知道人生走成这等成色

在凶悍者眼里,已不屑于去袭击

有一些东西则在无意间遗失

比如爱人的手势,关于美的钥匙

以及怜悯之心,所以我变得麻木而又迟钝

还有友情,其实它们就是云的脚步

日日相随却浑然不知

一旦化为雨,便顿感一片虚无

还有一些东西被人强行索去

比如器官的一部分,所以我的肢体不再完整

那把用来划破黑夜的短剑

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被人拿走

一支用来驱赶寂寞的口琴

竟也难逃被掠夺的厄运

现在我只能像一只被风拔去羽毛的鸟

一个人踽踽独行

在我的背囊里,所剩的东西已经不多

包括金钱、时间、幻想的能力

所幸还有足够的爱

去覆盖我的余生

点评:

《在我的背囊里,所剩的东西已经不多》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的一次盘点。

在人生追求上,诗人主动丢弃了“思想的碎片”、“廉价的激情”、“人的伪命题”;在物质追求上,诗人无所求,“多余的衣服”也已丢给了路人,连“那件被用来护身的马甲”,也成为累赘(“护身的马甲”在这里暗喻人生浮名),这些东西是诗人主动丢弃的。这是诗人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正面书写。

也有对美好的事物之失去的惋惜与忏悔:爱人的手势、美的钥匙、怜悯之心、人间友情,这些东西的失去让诗人觉得自己“变得麻木而又迟钝”,这是诗人对逝去之美好的惋惜,也是一次自我否定与自我忏悔。

也有被强行掠夺的东西:如“划破黑夜的短剑”和“驱赶寂寞的口琴”,这些东西是诗人反抗黑暗、抵抗空虚的利器,诗人对掠夺者表示了愤怒,同时表达了对光明与自由的渴望。

诗人觉得已所剩无几的东西,是“金钱、时间、幻想的能力”,这句诗语里,明显地表示了对“幻想的能力”之失去而感到的痛苦,这才是诗人最为珍惜的东西。诗人最后说:“所幸还有足够的爱,去覆盖我的余生”,这是诗人在诗中唯一表示出的欣慰之情,“爱”,被爱与爱人、爱生活、爱生命,这就是诗人对人生的渴盼与对自己的期许。

诗人的这一对人生的盘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对自我的肯定与否定、对过去的悔悟与反省,对明天的渴望与期待,对亲人的关爱和依恋。

今日

这个世界上寿命最短的

不是昆虫、花朵,或者庄稼

而是今日。尽管它的马车

每天都从我们面前隆隆驰过

花朵对于果实的企盼

绿叶对于阳光的深情

河流对于土地的咏叹

以及展开双翼的青春与爱情

都会在它的感召下叠现

然而它的寿命却如此短暂

从阵痛到分娩,再到死亡

不过24小时,甚至没有人

留意它在什么时候消失

因为那时候人们还在沉睡

或者还沉迷于梦里

没有人为它流泪,或哭泣

浅薄的人们习惯于歌唱明天

赋予明天以想象、憧憬

在一些人眼里,明天就是希望的化身

正如人们视孩子为未来一样

人们或是爬上高山之巅,膜拜日出

或是来到海边,看大海落日

很少有人想到那是今日至为珍贵的象征

而且对于昨天,人们又倾注了

太多的回忆,太多的缅怀

许多时候昨天就代表着过去

每一个昨天都会有一个隆重的葬礼

素颜、矜持的今日不动声色

一半留给白天,一半留给黑夜

即没有婴儿的啼哭,也没有垂危的叹息

一切都是那么平淡,人们对此毫无察觉

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毛茸茸的夜色渐渐退去

从窗台、树梢以及每一只醒来的眼睛里

依如疲惫的海潮抽身而走

只留下那些动作迟缓的生物

于滩涂之上独白

点评:

《今日》一诗,最为透彻地告诉了我们一个不太为人注意和领悟的道理:“这个世界上寿命最短的,不是昆虫、花朵,或者庄稼,而是今日。”这是对生命与时间的关系的思考。一定的意义上,我们的生命就是“此刻”,就是永远的“今日”。 在每一刻钟中的时间中生存、思考、行动着的我们就是我们的本质。昨天的我已逝,明天的我还未在,只有此刻的我才是真实地存在着的。因此,诗人说:“浅薄的人们习惯于歌唱明天”,“很少有人想到那是今日至为珍贵的象征”,这是诗人至深的领悟,也是诗人对“人”之存在的“本真”的揭示。

人人都是一颗自行运转的星球

人人都有说不完的孤独

人人都有说不尽的寂苦

在这个世界上

人人都是一颗自行运转的星球

没有类似的寒暑

没有重复的风流

也许你的辛酸和不幸

正是他的向往

也许我的失意和痛楚

正在被人悄悄羡慕

人人都有难以言说的秘密

人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祈求

在这个世界上

人人都是一条自由的道路

没有相同的方向

没有一致的弯度

也许她的成功和征服

正在被人默默唾弃

也许你的贫穷和落魄

正是他想象中的富有

点评:

《人人都是一颗自行运转的星球》这首诗,标题就是一种理性思辨的结果。我特别喜欢这一句:“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一条自由的道路”,这句诗中的“自由”二字,甚至超越了我们一般所谈论的“自由”的涵义,在“自在自为”的意义使用了“自由”二字。诗人用世俗生活中不同人的不同价值观带来的不同感受来表达这种自由:“也许她的成功和征服,正在被人默默唾弃;也许你的贫穷和落魄,正是他想象中的富有。”这一乍看上去仿佛是非常普通易懂的道理,实质上需要用一生来领悟。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孔子在《易传》中写下的一句话:“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诗人的诗,也许意在让我们领悟如下道理:人生在世,应追求独立特行不拘常规,不惧困难不惧世俗,相信自己坚持自我;即使命运不济,身处困境,也应遁世隐修,静心悟道,无闷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