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怡萍
2018年4月3日下午,汾阳市本土作家作品分享会如期在市新华书店举行,这是汾阳市委书记武跃飞先生提出“打造文化汾阳从阅读本土作家作品开始”后,市委宣传部、文化局、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活动的一大举措。一批作家、朗读者相聚在这个充满书香的美丽地方,感受大自然的春天和文学的春天,感受汾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春天。笔者荣幸受邀,连续四次参加活动,受益匪浅。
这次分享会的主人公是韩守林先生,一位感情真挚、思绪雅致的人,在读完他的《故乡风物》后,这种感觉更深了。这本书读了两次,每次都读得很慢,原因是在每读完一篇文章后,它都会提醒我,停下来,想一想。想什么?第一、想我的童年生活。第二、想我们所处的汾州大地的本土文化。
童年时代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记忆财富。作为一个同样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读者,我从韩先生丰富复杂的童年生活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与少年的同伴们一起玩耍打闹的情形。我相信,很多人会有同感,因为它是如此真切,如此贴心。人对于养育自己的这一方水土,对于故乡的情怀,是从心灵深处自发产生的。《童年的风花雪月》《逝去的日子》《少年纪事》等文中,他用真实的、朴素的笔墨让我们更多的记忆被唤醒,时间由远变近,历史变成现在,充满着温润柔美深沉厚重的感情。
第二编《乡情》中,更多的是对汾阳本土文化的描写与研究。故乡汾阳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近年来,一大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作家从这里走出,创造了文学领域的汾阳现象。韩先生的这本书,一方面,用讲故事的姿态,用质朴的语言来娓娓讲述。另一方面,又用跨文化的广阔视野和充满内具力的文字,研究超越时空的深远的地域文化价值。从首篇《沉重的文化》说起,到《匾额里的汾阳》《汾阳老宅院》《回眸东龙观》《杏花村古人类遗址遐想》等,他把汾阳的文物古迹、衣食住行、自然人文切开一个口子,深挖下去,观察、打探其中的奥秘,清晰地展现汾阳历史,全方位探讨古汾州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他站在学术的前沿,用直觉、敏感和智慧去看问题,谈历史,用敬畏的态度表达出他独特的感受和睿智的见解。
韩先生的作品中,有不少篇幅是描写山水自然美的。第三、第四编的《野趣》《闲笔》中,他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汾阳的山山水水中,他在这块土地上游走,思考,并显示出丰富的生活体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让他感慨,挖野蒜苦菜,爬山看水钓鱼,抽烟喝酒读书,这些日常生活中及其平凡的微小事物,都能被他有滋有味地描写,给人以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
这是一本写汾阳的书,可以看出韩先生对汾阳的理解和热爱,这种热爱,是从生命的血液里和从笔墨的激情中流淌出来的。这些地道的汾阳故事,在不拘一格的行文中,蕴含着深入细致的思考。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可以写亲人,忆故人,可以谈风俗,讲文化,在细致绵密的讲述中,韩先生完成了从我到我们的转化,这些或平实或优美的文字,引人深思。他的人物、故事以及那么多的“风物”离今天这个越来越快的信息化时代越来越远,越来越被我们丢失。幸运的是,韩先生从没有放弃捡拾,他一直在对自然、生命、历史等神秘幽深的事物探究,这种地域文化里的叙述带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这本书还有很多特别的地方,例如:不用修饰的语言,所描写的对象都是本来面目,连风花雪月这些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的修饰都被风是刮风的风、花是棉花葵花的花、雪是白雪的雪和月亮的月代替。打开书读第一篇,我就惊异于韩先生的这种写法。还有,韩先生是语言的提纯者。他在写童年时代:想起来,那个时代更像是一个分水岭,往前,是一个古老朝代的接续;往后,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发端。《逝去的日子中》写道:时间的粉尘太多了,就遮盖了原本的真实,河流漂走的时间太久了,人们已经没有了记忆,只剩下了大地的回味。结尾处骑着自行车把苗老师娶回家后,写道:在经济与关系并行的八十年代,这个场面是本县用自行车组织婚礼行程的终结。这些话语让人回味悠长。
结尾,引用韩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汾阳人,真的很自豪。汾阳,始终是我为之骄傲的故乡,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孕育了许多文人名人。被道德文章滋养,被名人气质浸透,是幸福的。很荣幸成为韩先生的忠实读者,我相信,会有更多的读者和学者关注、挖掘、研究这本具有汾州地方文化价值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