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三农

脱贫攻坚步铿锵 携手并进迈小康

□ 本报记者 李雅萍 通讯员 张建明 刘天资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党中央做出的庄严承诺。为了践行诺言,中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力推进扶贫战略行动,走出了一条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新路子。

中阳县是国定贫困县, 2014年,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7个,贫困人口7996户、20987人。经过四年奋斗,该县减贫7651户、20273人,截至2017年底,有贫困村2个,贫困户345户、714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0.5%降为0.7%。

“增收、减支、补短” 三把钥匙打开百姓致富门

“过去出门打工,找不下活干,现在村里建起养殖场后,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去年打工的工资加上企业分红收入将近4万元。” 许海有是中阳县下枣林村人,和他一样,村里有30多户贫困户在山西桃园紫云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打工,实现脱贫致富。

去年以来,中阳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探索形成了“增收、减支、补短”三方面24项措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阳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

该县按照长、中、短结合的思路,采取了特色产业、转移就业、光伏扶贫、委托经营、金融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等具体措施,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享受2项政策,助推群众增收。特色产业增收。目前20万亩核桃覆盖65%的贫困人口。同时,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错位发展,直接间接覆盖到所有贫困户。转移就业增收。县内企业就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从事河道监督、生态护林岗位等工作,共带动1036户。光伏扶贫增收。去年全面铺开27.7兆瓦村级分布式和20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大力实施光伏+养殖、种植、移民,共有4031名贫困人口受益。委托经营增收。由财政、帮扶单位、帮扶企业等为2016年以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筹集3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通过“3X+4145”模式,委托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等主体发展相关产业获得收益,共有5537户15329个贫困人口受益。金融扶贫增收。2017年发放贷款1.8亿元,带动3016户8353贫困人口。政策兜底增收。农村特困人员(五保户)534人供养标准提高到4000元/年,推行“两线合一”,6596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3500元。以长期中期为主、短期紧密衔接,中阳县构建了增收格局,为群众稳定脱贫奔小康提供了产业支撑和根本保证。

针对支出型贫困的成因,中阳县健全完善政策体系,靶向施策“减支”,较好地解决了因病、因残、因学、因房和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缺动力等方面致贫返贫问题。对因病致贫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投入618元,完善了基本医保和补充商业保险,报销比例提高到85%以上。对因学致贫的,在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的基础上,投入1146万元,为3820名贫困大学生每人发放3000元生活补助。对因残致贫的,落实上级6项扶持政策的同时,县财政对5326名持证人员每年补贴提标600元。对因房致贫的,易地移民、危房改造双管齐下,对2530户符合移民的实施了搬迁,对1617户进行了危房改造,对新建住房的累加补助6000元,对无能力、无条件建设的,由县级筹资、村集体统建保障住房132户。对缺资金的,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整合,调动社会力量,用好金融政策,去年投入11亿元,直接用于贫困户的有8亿余元。对缺技术的,免费培训吕梁山护工、核桃管护等实用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3450人,就业2883人。对缺劳力的,重点解决老有所养和收入稳定问题,60岁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1140元提高到1440元。对缺动力的,出台激励机制,加强教育引导。

“缺什么就补什么,什么不达标就提升什么”。中阳县全面系统“补短”,规划投入2.8亿元,集中力量实施“6+4”共十大类工程项目。在确保安全饮水、村通动力电、村通四好路、村通互联网、村级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6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达标的同时,实施了村级党建活动阵地、红白理事会、自然村路灯和村容村貌整体提升4项工程,进一步提升脱贫的质量和成色,让广大群众都能在脱贫攻坚中有更多更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

“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精准施策到家家户户

今年春季开学,中阳二中初三年级的郑小峰比往常多了份喜悦。小峰从小和爷爷郑平虎相依为命,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小峰几乎没穿过新衣服。近几年,在政府精准扶贫的帮助下,郑平虎一家靠养山羊逐渐改善了条件。开学前,郑平虎花200多元给孙子买了一身新运动衣,小峰喜不自禁。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扶贫攻坚关键在于攻坚。要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一年来,中阳上下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围绕中央“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要求,和“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要求,中阳干群攻坚克难,全社会齐心协力参与脱贫攻坚。

扶贫对象精准,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首要任务。中阳县夯实精准基础,先后开展4次精准再识别,强化动态管理;对照致贫原因,逐户问诊,健全完善了“一户一档三卡一图”,做到了底子清、措施实。同时对照退出标准,由市县19个对口部门、140余名机关干部,并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先后开展了两轮自查,找准差距和短板,精准扣好了脱贫攻坚“第一粒扣子”。坚持规划先行,先后制定了《 中阳县“十三五”脱贫规划纲要》和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移民、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专项规划,以及生猪、核桃提质、肉牛、光伏、护工护理等子规划;乡村两级制定了三年脱贫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脱贫工作规划体系。在中央“五个一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该县增加了就地转移劳动力、资产收益、社会帮扶“三个一批”,发挥了县内企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热情较高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形成了“四个1万人” (中钢公司稳定就业1万人、煤炭企业稳定就业1万人、多渠道创业就业1万人、财政保障1万人)的大就业格局、龙头企业多形式带动的大增收格局、各界齐心协力攻坚的大扶贫格局。在此基础上,中阳县对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紧盯薄弱环节。突出偏远地区、自然村等重点区域,组织督察局督查和三人小组核查,围绕收入达标、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和医疗保障四方面的重点工作,逐村逐户排查提升,针对存在问题下发督办通知,督促乡村全面落实政策。同时,紧紧围绕“筹钱、用钱、管钱”三个问题,强化绩效管理。全县脱贫攻坚项目库共纳入项目1573个,所有资金到村到户到项目,确保了好钢用在刀刃上。

“知责履职、聚合力量” 确保脱贫质量和成色

在“十三五”的蓝图里,“全面脱贫”是最温暖人心的画面,是最鼓舞人心的号角。蓝图的实现,不仅需要县委、县政府落实主体责任,也需要广大基层干部齐心协力。在决战脱贫摘帽战役中,中阳县2483名干部结对帮扶5026户、10124口贫困户,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

曾任车鸣峪乡车鸣峪村驻村第一书记的王瑜,为每一位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方案。该村贫困户王应枝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依靠王瑜带来的“香菇种植技术”和“光伏发电项目”,去年,他家的纯收入已超过万元,顺利实现脱贫。

“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中阳县委县政府坚定地扛起了主体责任,健全了脱贫攻坚领导机构,先后召开了15次全县大会,83次各类专题会进行部署、协调解决问题。各级党政一把手层层“双签”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强化了军令状意识。建立了分级议事、现场办公、每日快报、观摩交流、奖惩激励等工作制度,确保了工作高效推进。

“基层干部要出力出汗,把摆在贫困群众面前的‘石头’搬开,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帮助贫困群众把脚下的‘坑洼’填平”。中阳县落实了领导包联、单位包村、干部联户、企业帮扶 “四位一体”精准帮扶机制:四大班子29名县级领导和6个省级帮扶单位落实精准扶贫责任,包联35个贫困村;中央、省、市、县四级136个扶贫单位驻村帮扶87个行政村;2438名各级扶贫单位党员干部与所有贫困户“结穷亲、摘贫帽”;县内13户规模以上企业帮扶35个贫困村,先后开展“百企千人进农家”“慈善捐赠活动”等。各级力量汇聚,陪贫困群众走出“最初一公里”,走好“最后一公里”。

“突围”扶贫攻坚,需要集结社会力量。中阳县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扶贫单位的大力支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依托北航建成了中汇科技孵化器,14家企业相继入住,航电新能源、硕为思大数据项目已成功落地,安置劳动力500余名;走进北航、请进名师,先后培训党政干部、乡村教师350人次;合作建成中钢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启动磁粉芯项目;建立中阳县农牧业技术集成科研基地,校地合作为中阳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在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牵头的“山西光彩事业中阳行”活动中,达成招商引资协议、项目6个,捐赠款物折合2783万元……

初心永志不忘,使命催人奋进。中阳县248名干部每周5天4夜专职驻村,成为一支与群众“走得勤、走得近、走得亲”的工作队;36人组建的督查局找问题、促整改,成天“鸡蛋里挑骨头”;7个“三人小组”挨村挨户“过筛子”,全方位盘点政策兑现、措施落实、帮扶成效、群众认可度和退出指标完成情况; 问题不整改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问题不清零不放过……全县形成“白天都到一线干、晚上研究怎么办”的攻坚氛围。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在脱贫摘帽的道路上,中阳县啃下了一块块贫困“硬骨头”。全县上下信念坚定: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