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话:宁卖刮金板,不卖避雨窑。说明住房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位置和意义。
我今年80周岁了,老家是孝义市小王营村。虽说是老家,但我们家却没有自己家的房子,我爷爷是窜房檐居住。到了父亲那一代,也是租住人家的房子。俗话说,有钱不住东厢房。父亲租住的就是东厢房。一间半房,总共10多平方米。我就出生在那又黑又破又脏的房子里,在那里,我度过了儿时的美好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家庭状况有所好转,我有了较好的读书条件。1960年,我从太原师专毕业后参加了革命工作。亲朋好友给我介绍对象,有工作的和没工作的介绍了七、八个,就因为我家没有住房,人家不愿与我处对象。后来才和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村姑娘结成伉俪。我有一男二女。最初,全家人租住一间10多平方米的窑洞。墙上常掉墙皮,地面是土,地下有老鼠洞,一不小心就能踩出一个洞来,得随时用土填平。晚上睡觉,全家五口人挤在一盘不大的土炕上,连翻身都有点困难。儿女们逐渐长大,我们家又租住了两眼窑洞,后来又租住了三眼小窑洞。儿女们问我:“爸爸,咱家啥时才能有了自家的住房?”孩子们的问话刺痛了我的心,实现住房梦成了我的迫切需求。那一刻,我坚信自己很快就会拥有住房。
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1984年到1985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的家属由农民成为市民。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我的工资也一涨再涨。又因恢复了稿费制度,差则思勤,我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稿件,常开“夜车”,竟也有意想不到的稿费收入,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为解决住房短缺问题,孝义市组建了住宅开发公司,在政府主导下分批建筑住宅楼房。1986年,我买了一套住宅开发公司建成的新房。60平方米,有卫生间、厨房,院内还有两间小房。房子面积是不大,但在当时已经算是高档住房了。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喜迁新楼,告别了又破又暗的旧窑洞,结束了租房居住的历史。妻子说:“咱们家在城里有了自己的住房,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我对妻子说:“知足者长乐,我们要感谢党,感谢政府!”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们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孝义市的住宅高楼,先后一幢幢拔地而起,新的居民小区也不断涌现出来。大女儿出嫁后,先是租房住,后来买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住房。儿子结婚后,先是买了一套103平方米的楼房,后因拆迁改造,在孝义丽华苑买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一厅三室一厨一卫,很是宽敞。二女儿出嫁后,先是和公婆在一块居住,后来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住房。住了几年后,又嫌房子小,就又在孝义盛世名邸买了一套140多平方米的电梯楼房,两厅三室两卫一厨。我赞叹不已,女儿有这么好的住房,我也感到幸福。女儿喜滋滋地说:“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多着呢!”
儿成女就以后,留下我和老伴。我退休以后,辛勤耕耘,先后编著出版了几本书,稿酬可观。工资又连续增加,腰包鼓了,日子过得更加富裕。慢慢地,老伴嫌房子又旧又小,想买一套大一点儿的新楼房居住,常常在我耳边絮叨。2017年我在孝义市盛世风情买了一套近100平方米的电梯楼房。二厅二室一厨一卫,装饰一新。入住后,老伴笑眯眯地对我说:“咱老两口的住房有档次了!”瞬间,一种幸福感涌上我的心头。
改革开放40年,不仅圆了我的住房梦,也圆了儿女们的住房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