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是听觉的艺术,这就要求广播评论必须从广播特点出发,扬长避短,发挥“听”和“声”的优势,做到“声入心通”。因此,广播评论的着眼点要放在“听”字上,才能使广播评论节目变被动灌输为愉快接受,脱离单调、呆板、空洞说教的窠臼,增强其亲近感、立体感、趣味性和生动性。
一、广播评论的内容,具有共同兴趣能够引起广泛共鸣,这是吸引听众进入持续收听状态的基础
好的广播评论应是反映民意、催人警醒的求实之作。
首先广播评论论题要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要贴近与时代紧密联系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这一生活之本,把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抓住主要矛盾,关注和探讨那些为广大听众所关切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立论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其次,立论、选材、角度,新颖脱俗、要有特色。按照人们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要求,广播新闻评论的立论、选材、角度,只有求新才能适应听众的收听需求,激发听众的收听兴趣。立意新就是要着眼于提供切中事物实质的见解和认识,对现实生活中倾向性的问题,鲜明提出自己的观点,赋以新的含意和提出针锋相对的意见;选材新就是要善于选取或运用新的由头、新的论据,善于运用具有新闻价值、提供新的信息的材料;角度新就是要善于选择新角度,找出新的突破口,另辟蹊径去阐述相同的主题。
二、广播评论一定要按声音传播的线性特点组织论述
广播的特点决定广播评论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论证方式和说理方法。首先在谋篇上,要根据人们的思维活动规律,先感性认识后理性认识,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不穿靴戴帽,先“牵动人心”,然后就事入“理”,以实论虚,顺理成章地分析和解答问题,使人们“听而有趣”。其次是在论证上,条理清晰,力求精练,防止节外生枝,通过分析论述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必要的说理重点。
实践说明,夹叙夹议、从具体到抽象的评论作品更适合广播特点,更能发挥广播评论的功能。用事实说话,在控制说理抽象程度的基础上,发挥事实性论据论证论点和稀释抽象内容的双重作用。虚实、叙议要组合恰当,避免两层皮,评论中穿插事例为说理服务。
三、音响是广播的灵魂,广播评论要调动各种声音符号和声音的要素
发展广播新闻评论需要走出自己的路子,运用纪实的手段,用音响说明问题。音响应该成为评论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论点的需要选择和剪裁音响材料,使音响更好地发挥论据的作用。恰当地运用音响,是发挥广播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音响和语言表述应相互补充,有机结合,语言的运用不仅可以深化评论主题,也使得评论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广播评论语言要更加注重口语化,讲求音律和谐,琅琅上口,让人一听就明白。并且通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加强论证的力量,把听众的思想引到评论的话题上来,广播新闻评论只有提高群众语言的利用率,才能为广播听个人全能所喜闻乐听;广播新闻评论要善于以情化理,熔事、情、理于一炉,在说理的过程 中适当注入情感,可以唤起听众的思考、共鸣,激发听众的收听兴趣,强化道理的渗透力和说服力;广播新闻评论可以充分利用有声语言的各种传情因素,如语调、声调、节奏、语境等等,恰如其分地在说理、叙事过程中注入情感,亲切的启发诱导可以消除由于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训诫在听众中产生的逆反心理,也是提高广播新闻评论可听性,增强感染力,取得最佳宣传效果的重要方法。
四、从广播特点出发,扬长避短,紧扣“动听”,探索听众喜爱的评论样式
目前具有广播特色的评论有:口头评论、录音评论、现场评论、主持人评论、系列评论等。口头评论、一事一议的小评论,短小精悍,发人深思,起到提示、引导、加深印象的作用,是广播评论中的“轻骑兵”。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有生命力,深受听众欢迎的评论样式;广播谈话,它的特点是有比较强的对象感,注重于“谈”,有亲切感,便于听众理解和接受;对谈式评论,采用对话体撰写评论,有问有答,形式活泼,议论步步深入,这种对谈式的评论,缩短了作者与听众的距离;主持人评论,即主持人新闻话题,这是指大板块节目中除固定的新闻专题内容以外,主持人就新闻节目中特别重要又与听众关系密切的消息,以主持人的名义发表的言论,议论较为深透,这类评论的出现丰富了广播评论的体裁,也使广播评论在自己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此外,如充分利用广播手段围绕一个大主题作新型系列广播评论以及评论味很浓的专题节目,从过去谈到现在,从现在谈到将来,从宏观谈到微观,从全局谈到局部。这类“广播评论性节目”大大拓展了广播评论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吕梁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