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委员与职能部门协商议政

话题① 规范招生行为

●刘和平(市政协委员)

●康二平(市教育局局长)

●韩跃跃(区教育局局长)

刘和平:中小学学校招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自上而下高度重视,请问国家层面有哪些刚性规定和强制约束?

康二平:《义务教育法》对学校招生明确规定了五条原则。第一条:依法依规;第二条:属地管理;第三条:免试、就近、划片入学;第四条:公办不择校、民办不考试;第五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

《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具体由区(县)统筹实施。

刘和平:吕梁市区中小学招生每年都是公众热议的话题,离石区教育部门承受的压力一直都很大。据了解,2018年与往年比总体上平稳有序,社会反响良好,特别是网上报名、电脑派位得到了群众认可。请谈谈具体是如何操作实施的?

韩跃跃:我们积极探索招生改革办法。2018年,建设招生信息服务平台,家长网上报名,学校现场审核,教育局统筹调配,严格按批次录取。坚持的原则是:应入进入,就近入学;市区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统一平台、同步招生。2018年幼升小8754名,小升初7103名,比去年分别增加737名、920名,但我们做到了招生工作的依法平稳有序进行,确保了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

民办学校采取的是“电脑随机派位+自主招生”,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学校随机派位30%。

市区招生工作做到“六公开”即:招生政策公开、招生时间公开、招生计划公开、片区划分公开、报名条件公开、录取办法公开。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简化入学程序,完善招生信息平台,逐步实施网上报名、部门联审、教育局统筹方式,真正实现阳光招生、公平入学。欢迎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长期监督指导。

话题② 教师队伍建设

●武守良(市政协常委)

●康二平(市教育局局长)

●韩跃跃(区教育局局长)

武守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就教师队伍,据了解,学校音、体、美教师普遍短缺,部分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师德师风还有待提高,请问全市层面上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

康二平: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主要从三方面抓起。一是把好教师入口关,通过政府购买教师公共服务岗位、招聘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招聘特岗教师、招聘免费师范生等办法,补充教师队伍。二是实行教师培训全覆盖,提高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三是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多方施策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千方百计培养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武守良:离石作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自然最为引人注目,请问具体是怎样实施的?

韩跃跃:一是针对临时代教多、教师短缺的问题,我们极力争取市里在编制上支持;在陕西师范大学校园招聘39人、签约30人,招聘特岗教师60名。计划在山西师范大学招聘150人。

二是2017年实施“区管校聘”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盘活了教师资源,规范了教师岗位,激发了教师活力。

三是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教师,选派1100余名一线教师分批次赴江阴跟班学习;与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省教科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暑期对班主任、一线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与江阴市中小学建立长期帮扶机制,每年选送一批教师到结对学校顶岗学习;选派高中校长教师48名、义务教育校长管理人员100名参加了市里组织的提升培训。

四是出台了《教师管理办法》和《教师十个严禁》,完善了日常管理和绩效考核,建立了师德承诺、监督评议、考核奖惩长效机制。

话题③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卞刚达(市政协委员)

●韩跃跃(区教育局局长)

卞刚达:校外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说普遍存在,吕梁市区也不例外,随处可见,规模大小不一,参差不一,在方便学生多样性发展需求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给学生和家长不同程度的增加了负担,也存在着一定的社会隐患,已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治理,离石区在整治方面采取了那些措施?

韩跃跃:一是专项整治。区政府出台了专项整治方案,教育、民政、公安、工商等部门负责落实,成立了整治机构,组建了工作队伍。

二是全面摸底排查。共排查出培训机构235所。其中17所有证有照、27所有照无证、另外191所无证无照。

三是全面整治整顿,准入一批、整改一批、取缔一批,截至当前,达标58所,取缔11所,其余的下发整改通知书。

话题④ 教育投入

●王晓勇(市政协委员)

●耿万林(市财政局局长)

王晓勇: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工作,针对市区教育、学前教育、乡村教育专门发文,就市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教师待遇做了比较详细具体的安排,其中对财政部门有具体的要求。2018年在支持市区基础教育方面,财政上具体有哪些行动?

耿万林:近年来,市财政在并不宽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投入教育事业。2018年,市财政下达了加强市区基础教育专项资金8909万元,其中:市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6234万元、市区学校改革和提升专项经费1588万元、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专项经费1087万元。专门用于学校新建、维护维修、短缺设备购置、教师培训、教师工资短缺、增加教师补助等基础建设以及提高教师待遇问题,改善我市城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调动了广大老师的积极性,整体提升吕梁教学水平。

2019年,我们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话题⑤ 教师编制

●张材(市政协委员)

●任小平(市编办主任)

张材:据我们调研了解,目前学校教师的情况是:县域内城区短缺,农村富余;市域内,离石短缺,周边县富余。

编制管理部门针对这些情况采取了哪些办法?

任小平:2013年以来,中央和省严控编制,李克强总理三令五申“本届政府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在2012年的基数上,各地核减了5%的事业编制。我市公办中小学最近一次重新核定编制在2012年,省编办按照规定的核编标准为我市中小学教职工重新核定编制,与2007年核定的总量一致,市、县两级编制都未增加或调整。

为了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市编办提出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思路,设法从其他事业单位中挤压抽调部分编制给中小学校以缓解编制短缺问题。2017年,从市级编制总额内给离石区调整了100个全额事业编制,专用于教师。

去年,省编办、省教育厅联合下发文件对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等情况进行摸底,联合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就解决当前公办幼儿园存在的编制短缺问题,统筹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进行了安排部署。下一步,我们将联合教育部门按照我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依据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源变化情况,加大市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调配力度,对超过编制标准的地区消化富余人员、收回富余编制,调整补充到编制短缺的地区。

话题⑥ 职称评定

●王芳(市政协委员)

●曹万新(市人社局局长)

王芳:职称事关教师切身利益,做不好这项工作很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请问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有什么改革创新的途径和办法?

曹万新:目前,我市学校教师职称评聘职能已按照有关精神全部下放,由各级教育部门组织开展职称评聘工作。申报的具体程序是,首先由学校依据《山西省各级各类学校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确定本单位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再根据比例确定岗位数量,按照单位岗位空缺情况组织职称申报。

针对学校和教师间职称评定不平衡的问题,近年来,人社部门在提升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增加岗位数量方面想办法、出实招,积极为更多一线教师破解难题。2018年,参与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市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全市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在规定基础上,特别向中小学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倾斜,高级、中级结构比例可在规定比例范围内,在原核定基础上上浮两个百分点核定。比如,初中高级由原来的12%提高至14%、中级由37%提高至39%;小学中级由47%提高至49%,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已基本提高至省相关政策规定的最高限。

下一步,人社部门将积极会同教育部门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与编制、教育部门配合,加快落实“县管校聘”制度,创新解决办法,为我市教师队伍提供更广阔、更宽松的晋升渠道。

话题⑦ 布局规划

●白建荣(市政协委员)

●曲晓东(市住建局局长)

白建荣:据了解,吕梁市区建设了好多住宅小区,但学校没有配套建设,造成现有学校学生容量大,上下学期间的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可以说,这是城市建设与学校布局不同步、布点不合理的问题。请谈一谈是如何形成的,我市采取了哪些补救措施?

曲晓东: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迅速,随着吕梁市区的高速发展,城市规划有些跟不上社会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规划部门也在积极想办法紧跟城市发展的步伐,去年积极配合相关教育部门,对7所中小学幼儿园的规划进行了规划调整。吕梁市人大常委会也针对中小学幼儿园问题,出台了《吕梁市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我们规划部门也将积极根据条例实施规划。

下一步会进行新一轮的规划,而且要“多规合一”。优先规划教育用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