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在变与不变中,变则通。蝴蝶之所以能展现色彩斑斓的外在美,是经过“化蛹成蝶”的艰难蜕变才得以实现的。交口农信历经70余年的发展,已集聚了变化发展之脉动和能力,但真正的起飞还是从2016年开始。2015年8月,交口县联社班子进行了调整,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内外经营形势,特别是面对社团贷款、大额贷款集中度风险严峻势头,我们果断做出了由“大”转“小”的战略转型,坚定了支农支小建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强”的市场目标定位,奏响了扩面、提质、增效的交响乐。
抓扩面,打好阵地“巩固战”
客户是农信社的衣食父母,谁拥有客户,谁就拥有了市场,谁就取得了竞争的主动权。为此,我们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现了从做业务向做客户的转型。一是组织全员开展了客户尽职调查。我们针对县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点,开展了进农村、进厂矿、进机关、进商店、进社区“五进”活动,挨门逐户,地毯式广泛式收集客户数据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建立起客户数据库。以拓展社保代缴业务为切入点,以16-65岁的客户为授信依托,以网格化营销、整村授信为抓手,通过三年的努力,截止2018年末,已授信客户6576户,用信4737户,新增贷款51864万元,户均11万元。仅今年1-3月份,新增农户、小微客户授信2138户,用信1236户,贷款余额18881万元,占全年5000户扩面任务的42%。二是创新产品。一方面确立了坚持就是创新的理念,不忘支农支小的初心,不断提升小额农贷,联保贷款的品牌效应,坚持向前走,不仅时刻牢记你从哪里来,而且念念不忘你要到哪里去,使农户贷款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另一方面,贴近市场,应需而创,针对农户、商户、企业工人、工薪族等不同类别客户的金融消费需求,从2016年以来,率先在全市推出了针对县直机关干部职工的“薪易贷”,针对商户的“商易贷”“助商通”,针对农村“两委”干部、农村经纪人的“惠村贷”,针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工人的“工薪贷”,5大个人消费信贷产品投放市场以来,很受客户的喜好和偏爱。仅“薪易贷”一款产品,目前已发展到298户,授信金额37800万元,覆盖了全县工薪族的70%,已成为誉满全县城乡的上榜品牌。三是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2018年,在全省系统内,首家创出了信用社主任挂职乡镇副职,县辖干部到农村信用社挂职的“双选”目标,7个乡镇信用社主任全部挂职所在乡镇副乡(镇)长,县辖11个干部到信用社挂职,进一步密切了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关系。较好解决了农村信用社与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宣传党的金融方针政策,普及农村金融知识,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信用工程建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抓提质,打好业务经营“突围战”
转型提质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嬗变”的必由之路。转型怎么转?提质怎么提?一直是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交口县位居吕梁山脉中段,全辖4镇3乡,95个行政村,381个自然村,总人口11.8万人,地下煤、铁、铝、硫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占全县1258平方公里国土总面积的67.1%,是典型的资源型县份。2018年,全县GDP66.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7亿元,社会消费品总额8.8亿元,财政收入8.3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25元和8180元。随着全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围绕全县调产布局和战略目标,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金融扶贫为重点,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一是支持产业扶贫。针对交口夏季适宜香菇生产的特点,累计投入信贷资金3100万元,余额2600万元,支持韦禾、天麟等年产菌棒50万棒,栽培规模30万棒以上的香菇企业23个,2018年全县加工菌棒200万棒,产香菇3000万斤,实现产值150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1%,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625人走上了稳步脱贫之路;支持农民发展养殖业,通过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无缝对接,农业合作社引领搭桥,与小微企业结对帮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扶贫模式,着力推动全县养殖产业的深入开展。2018年支持养殖业信贷资金达4603万元,全县猪、牛、驴、羊存栏10.6万头,实现产值8766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7.8%,有效发挥了信贷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涌现出了南山百世食安10万头/年生猪养殖,华熙牧业1000头/年肉驴养殖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为全县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做出了贡献。二是培植新业务增长极。不断加大发卡力度,2018年末,IC保有量达64377张,IC卡支付工具绑定率达18.95%,借记卡存款余额达到62966.82万元,借记卡余额日均存款57866.47万元,晋享生活注册用户绑卡累计达到3796户,晋享生活自拓缴费业务交易量48万元。2017年与县公交公司合作开通了全省首家城乡移动便捷支付系统,全县共有60余辆公交车全部安装了该系统,日均刷卡3000多人次,极大方便了城乡居民,扩大了农信社的影响。三是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结构调整重点从以下三块来考虑。从贷款结构讲,由客户占比3—4—3(法人客户30%、零售客户40%、三农客户30%)向2—4—4转变;从存款结构讲,由7—1—2(定期70%、活期10%、对公20%)格局向6—2—2转变;从经营收入结构讲,由6—4(资金业务收入60%、贷款利息收入40%)向4—6转变。将资金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资金的期限配置上,从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性”来设置。同时,强化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严格资金风险防范,确保资金安全,有效防控风险。
抓增效,打好收入“保卫战”
实行经营利润的最大化,是我们业务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现状而言,信贷业务仍然是我们的“核心”业务,是个大头。如何使贷款放得出、收得回、能盈利,是我们业务经营的初心。一是把好信贷入口关。我们遵循“四有两好”的原则,坚持做到“三看三查”,三看:“看人品、看押品、看产品”;三查:“查水表、查电表、查报表”;在放贷上,注重第一还款来源和押品的变现率,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好,将劣质客户、他行淘汰客户拒之于“贷门”之外。二是严格贷款“三查”制度,强化贷后跟踪管理,发现贷款异常现象及时进行预警、处置,将风险消化在萌芽状态。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新增贷款51864万元,目前只有三笔形成不良,金额仅38万元,不良率占新增额的0.07%。三是加大清收处置力度。对2013年8月以来形成的不良贷款全部进行了起诉,共起诉221笔,金额19779.22万元,进入执行阶段142笔,金额8124万元,目前收回122笔,本息合计1817.45万元;2018年底不良贷款在2015年末66712.25万元的基础上净降了46717.07万元,不良余额19995.68万元,不良率7.8%,由2015年的29.53%下降了21.72个百分点,取得了清降不良的明显成效。随着资产质量的改善,经营利润节节攀升,在2015年实现经营利润216万元的基础上,2016—2018三年间,平均每年以1360万元的速度递增,2018年达到4218.81万元,人均创利24.38万元,分别是2015年的19.53倍和19.5倍。在2018年全市综合考核中位居第三名,转型提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作者系交口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