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梁瑜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
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著名的忆游诗《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歌本自古朴豪放,意气纵横,而当5月23日,记者在吕梁山美术馆展馆内,看到宋朝大书法家黄庭坚为它书写的碑刻铭文时候,更被那飞扬挺拔的书法震撼了。
山西历代碑拓书法艺术展, 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今年全年在山西境内巡展。初夏之时,巡展进入吕梁,记者慕名来到位于市区世纪广场的吕梁山美术馆,细细观瞻,收获颇多。
就说这通黄庭坚手书《太白忆游》诗,碑刻为青石质,五石连刻,五石高宽相等。每石高42厘米,宽108厘米。碑摩刻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刻现存太原市清真寺内。保存完好。
诗歌全称《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为唐诗仙李白(太白)名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往对日旧梦的重温。碑中草书为宋代大书家黄庭坚(山谷)所书。黄庭坚书法下笔千钩,变化多端,点画长短互调节、救应自如,势似黄河涛涌,滚滚而下,又如龙腾九霄,千姿百态,左旋右回,浑厚遒劲。
拓片艺术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国传统的古老技艺。在美术馆,分明感觉到,这些书法拓片让历史穿越岁月的时空,展现出古代厚重的文化底蕴,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书画艺术的成就。
再看这幅名为晋祠铭的碑刻。原碑立于太原市西南25千米晋祠贞观宝翰亭内。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镌立。碑质青石,方座螭首。碑身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行书,唐太宗自撰自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此碑文雅书精雕,为国内名碑。碑文赞颂周室之德,晋水之美。先叙唐高祖李渊,祷晋祠,起义兵,一戎大定,六合为家。次述太宗李世民旧地重游,为报谢神恩,彰其仁德功勋,而亲自撰书赐铭。其书法秀丽遒劲,无一笔失度,为太宗得意之作,但历经1300余年,受自然侵蚀,下部残测。
古老的碑刻艺术用宣纸把它拓印下来,让其焕发出无限生机,赋予了更多的沧桑之美,涵盖了更广义的一些意境之趣, 而对于吕梁本土的文化爱好者,展内拓片艺术也很有意味。比如留存于方山县来堡村的于(成龙)氏石刻圣旨碑,此碑立于方山县境内,碑高178厘米,宽76厘米,内容为“一代廉吏”于成龙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时,康熙皇帝恩赐追封,为其祖父与祖母所立。
碑刻书法各具特色,多姿多彩,达到如此之高的造诣,得归因于所处时代的伟大。诸多艺术家的伟大作品,多数产生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他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描绘,完全是凭着自己直接进行细心观察,进而独立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并没有前人的创作做蓝本,因此常常是自我探索,进行大胆的自我创造。当我们看到这些艺术品的时候,往往感受到一种勃勃欲动的生命力,不能不为它们生动的气韵、浑朴古拙的形态而叹服。
徜徉吕梁山美术馆,沉浸古色古香的碑刻铭文中,聆听传统文化的足音,分明感到墨舞的清香,文明的烙印,山西历代碑拓书法艺术展让我们深深体位到先人的文墨情怀,感知到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