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从微电影《马茹花开》中读懂新时代“枫桥经验”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咱要是今天能把老奶奶和她孙子的矛盾化解开,这马茹花也就开了。”这是微电影《马茹花开》里面的一句台词,台词中所说的马茹花生长在交口县云梦山上,每到盛夏时节,马茹花漫山遍野。

马茹花又称黄刺玫,喜光,稍耐阴,耐寒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和瘠薄,在盐碱土中也能生长,以疏松、肥沃土地为佳。交口县委政法委组织拍摄的微电影《马茹花开》,之所以把片名定为“马茹花开”,一则是通过创新宣传手段,推广基层一线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努力践行“枫桥经验”,坚持走近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典型做法。二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基层调解员忠诚、奉献、担当、有为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

无论是做法还是调解员的品质,犹如马茹花的习性。

马茹花是片中的主角。把从小父母早亡,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李卫兵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刚从监狱走出来李卫兵没有工作,心情不好,一出狱把村里分到的拆迁房的房产证拿了去,并把马茹花奶奶赶出了楼房。马茹花的女儿看不下去了,打算找到法院调解。村里的网格员、矛盾调解员多次找到卫兵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最终为卫兵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也把马茹花送回了新家。

老话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换句话说就是自家的事情只有自己清楚。当镇村的调解员找到马茹花时,马茹花说自己的孩子性格自己知道,外人也没有办法。

当今,在社会转型、利益多元、矛盾凸显的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主客体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群众工作对象及其利益诉求更加多样,许多“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群众法治道德意识增强,一件看似简简单单的家庭小矛盾小纠纷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引发社会大问题。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新时代的“枫桥经验”。

传统的表述,“枫桥经验”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体现在具体的基层一线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实践中存在乡村伦理、道德约束、法律制约、风俗习俗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如果有一方面不能取得突破,调解工作就不可能很好地突破。这就需要基层一线调解员以及相关部门要以“事要解决”为目标,着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真正做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让一切矛盾尽可能化解在源头,化解在一线。

“矛盾不上交”应该是新时代“枫桥经验”中对基层调解工作的最直接的概述,也应该是基层调解员最起码的工作要求。

那么如何做到“矛盾不上交”,更好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呢?

关键在发动和依靠基层群众解决。要认清发动和依靠群众是“枫桥经验”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面对一些突发偶发的事件,以及一些家长理短的琐碎事情,可以靠基层群众多年来形成的风俗习俗、伦理道德,靠一些比较有威望的乡贤进行解决。调解员要时刻心存“不怕有矛盾,就怕信息不灵”的想法,通过综合治理网络和平台,把群众调动起来,让人人成为维稳的信息员、协管员、建设者、维护者;重点在创新发展“枫桥经验”,要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时俱进地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自治、法治、德治作为根本方式,努力构建基层社会善治新体系,努力打造矛盾风险防控新模式;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根本支撑,努力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

有的时候,基层的一些事情掰开了说就是群众自己的事情,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更好地了解事情的本质要义,才能更好地找到矛盾的源头,彻底解决矛盾、化解纠纷。当然,群众的事情在解决方式的选取上就要或多或少地考虑当地人文习俗、地域环境等因素,让化解有人情、通事理、依法理,让矛盾不激化、不升级、不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