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有些证,真的非考不可吗?

□ 王艳红

教师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家都去考了,你会选择放弃吗?在校大学生争相考取证件,犹如一种“羊群效应”,其实,有些证书不考也罢。

热衷于考证的“励志派”大学生,普遍心态是:觉得只有拿到更多证书,将来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又或者是比我优秀的人都在努力考证,自己有什么理由去过安逸的大学生活。当然,也有一些人主动放弃考证,没有想过要把过多精力投注到考证中去。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下,大学生能够懂得自我充实和提升固然重要,其中,考证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因为有些证件在就业的时候是用人单位录取的主要条件之一,像英语四六级、普通话等级证书是可以去考取的。但是在漫漫“证”途中,一些大学生却有些盲目,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证书的数量带来的社会效应,他们认为多一个证书就多了一个就业竞争的筹码。至于考证对学习专业课是否有影响,是否有利于自己实际能力的提高却考虑不多,导致自身学习目的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综合考虑,盲目考证不仅不能起到对自身履历“贴金”的效果,还可能由于花费大量时间影响正常学业。

反过来看,没有打算考证的大学生也未必就是不思进取、甘于落后。他们的想法是实践大于理论,有些证书虽然拿到了,但并不能代表个人能力,证书的量与个人能力不成正比,它也并不能完全成为竞争工作岗位的“护身符”。在大学校园里,这部分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努力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毕业后不少捧着一箩筐证书的“考证达人”,有时反而会被用人单位以学习精力分散、职业定位不清晰等理由拒绝录用,而那些实践能力强、专业技术强的人却因为自己目标明确更容易被自己心仪的单位录取。因此,证书并非越多越好,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目标,有的放矢,或许会更好。

面对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对于还没有毕业或者即将走上就业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比考证更难的,是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漫漫“证”途,如何正确面对考证,考验着一批又一批在校大学生,所以说,能够明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结合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在把本专业学精学透的基础上,去考取适合自己的证书,在目前来看才是最理智的做法。倘若盲目跟风,不能够去很好地定位自己,反而会适得其反,丢失一些必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