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让文明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潘铎印

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公众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一米线”、使用公筷公勺,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坚持的良好习惯,也成为公众文明素养反映的“晴雨表”。

全民战“疫”触发公众的文明反思。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坚持以精神文明创建为引领,开展文明宣传行动、文明实践行动,凝聚文明力量助推疫情防控。但根深蒂固的陋习依然顽固。我们看到,现实中仍有一些不守规、不文明、不诚信的行为不时出现,既妨碍了疫情防控大局,也折射出一些人公德意识缺失、文明素质低下、陈规陋习难改的现状。充分说明,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是一场与新冠肺炎病毒的坚决斗争,也是一场同不文明习惯的严肃较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2月6日中央文明办发出《关于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的通知》,要求各级文明办切实推动精神文明教育工作落实落地,努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这些表明,党中央对疫情下人民群众文明素养的高度重视,是指导我们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重要行动指南。

让文明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个人都是提升社会文明水位的一滴水,也是展现社会文明风貌的一面镜子,没有个体文明素养的提升,就没有全社会文明程度的跨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戴口罩、勤洗手、大消毒、保持“一米线”距离、喜事不办、丧事简办等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提倡公筷、公碗的文明行动,这些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其实是一直以来社会倡导的文明新俗。疫情是一场大考,检验着我们的文明素养水平,经历战“疫”洗礼之后,移风易俗能否成为普遍共识和常态,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权衡利弊得失,从我做起,把文明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文明素养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久久为功,提升公众文明素养。提升文明素养、养成文明习惯,不能仅仅是在战“疫”正酣时,更应该持续到烟消云散后,让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成为共识、成为自觉、成为常态。各地各部门要加强价值引领,引导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深谙于心,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滋养、形成文化自觉、提升文明素养。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从改变社会不文明习俗、转变不文明生活方式、整治不文明行为的问题入手,依法治理不文明现象,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意识和水平。加强文化引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让公民素养与经济发展同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提升公众文明素养,就是唤起人们心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呵护好自己内心文明的种子,就能凝聚起文明共识,让社会充盈文明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