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三川河随笔

闲话“战国四公子”

□ 李牧

养士,是战国时通行的做法,一般人,也就养个几十几百个,但是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四人,特别突出,养士较少的平原君,也号称近三千人。号称四公子,名闻列国。

四公子中,孟尝君年龄最大,他的“士”什么人都有,有做假证的、盗窃的、杂耍的这般三教九流中的高手,也有肯为他辩白冤屈而自杀的魏子等,更有冯谖这样,可以在齐、秦之间游刃有余,颠倒乾坤。说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一点也不为过。

后世有评论说,正因为孟尝君收罗些鸡鸣狗盗之徒,所以真正的贤才都不会来。这话说的苛刻。孟尝君是当时齐湣王的弟弟,齐湣王终其一生,都在对孟尝君进行明里暗里的打击。孟尝君只能躲避、自保。孟尝君有名的故事,鸡鸣狗盗、魏子辩冤自杀、冯谖狡兔三窟,都是为了逃命。至于说个人能力,这个是经过秦、魏认证的。秦昭王,三番五次要请他来做国相,最后去魏国,一去就是做国相。

孟尝君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更像是黑道的皇帝,纵横列国,威风八面。但这个后果就是,他活着没什么,一死,别人就把他全家给灭了。

四公子中,另一个自己一死,就被灭全家的,是春申君。春申君和其余三人不同,他是平民出身,一生的功业,全赖自己的努力。春申君执政楚国期间,楚国俨然有中兴之象。

他的问题,就是太顺利了。养成了妄自尊大的脾性。他养士,也是炫耀的成分更多一些。养了三四千的人,最后就出了个朱英算是个贤才。然而朱英的忠言,也被他轻蔑地拒绝。

后人论孟尝君的观点,拿来套在春申君头上,大概是不冤枉的。贤人不会因为鸡鸣狗盗而不来投奔,但会因为言不听计不从而弃之去的。春申君大半生富贵逼人,到老了,宠信小人,惑于私心,结果脑袋被砍掉,被杀之后,门客四千,没有一个为他报仇或是追随于地下。

平原君养士更喜欢的是“爱士”的名声,这是信陵君对他的评语。但是平原君并不需要收罗多少贤才呀,他本质上是一位天潢贵胄的翩翩公子,养士更多的是喜欢交朋友吧!

与平原君做朋友,那实在是天下最好的事情。你看魏齐得罪了范雎,秦王亲自带兵来杀。他投到平原君这里,平原君就敢铁了心保他:“要我命可以,交出魏齐,不可以。”

所以他的朋友遍布列国,赵国有难,赵王说话也没用,必须得他出面求助。赵楚会盟,毛遂持剑威胁楚王,明面上看,是楚王被要挟不得已,实际上,是因为平原君坐在那里,楚王、春申君都不好硬生生拒绝,原想着糊弄过去,不料被毛遂这愣头青一搅和,不好糊弄了,只能出兵救赵。所以,毛遂笑话随行的其余十九人,是因人成事,他不懂,其实他也是因人成事的。

后来,魏国的救兵就到门口了,偏偏按兵不动,平原君派人去责备信陵君,信陵君没有办法,连窃符杀将夺兵的事都要做出来,你想想,平原君的这个面子有多大!

平原君没有政治上的野心,一个肯为朋友冒生命危险的人,几乎就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图谋。再看他的为人处世,大家的公认的谦逊有礼、有情有义。连赵王都对他毫无戒心,关爱备至,可想其人的风采。所以呢,平原君要那么多国士贤才有什么用,他就是本性喜欢朋友,喜欢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

信陵君尊贤敬士,是发自内心的。你看他为了见侯赢,见毛公薛公等人,根本不把自己的身份放在心上。他看人也很准,否则他也不会以那样高的规格去迎侯赢,那样三番五次去结识毛公薛公。所以,他的“士”质量最高,自身实力最强大。

但他太过强大了,没有一个王,能够心平气和地放心任用他这样的兄弟呀!但要杀掉他,也实在力量不够。

所以,信陵君如猛虎一样,是必须要关在笼子里的。给与他最荣耀的地位,但不令其执掌国政,就成为魏王最无奈的选择了。

但是关在笼子里的猛虎也是猛虎啊,单单因为他人在魏国,列国不敢加兵于魏,前后竟达十年之久!大家想一想,这是一头怎样的猛虎!

他一生有两次破笼而出,都是威震天下。第一次窃符救赵;第二次,兵逼函谷关。若是让他自由纵横,会有什么样美妙的图景,真是不敢想象。

他也有很可怕的一面。为了朋友之情谊,能干出窃符、杀将、夺军,这些事情,放到什么朝代,什么情况下,都是叛国的大事,属于不赦之罪。但最后也居然没事。

所以,后来秦王使反间计,说诸侯只知信陵君,不知魏王,准备拥护信陵君为魏王,并且五国共同拥戴其为盟主的谣言一出,全天下都觉得可信,何况魏王!

信陵君又没有办法向魏王解释清楚,身处这般尴尬处境,也只好托病居家,沉湎酒色,一死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