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的造型艺术之中,提梁类可谓是非常特别的存在,它以提梁的形式来代替壶把,是比端把造型紫砂壶更早的壶式。因为古人饮茶,是将茶壶放在茶炉之上烹煮,用提梁壶较为方便。尽管在后来随着人们饮茶方式的改变,端把类紫砂壶逐渐成为主流,但是,提梁紫砂壶以其优美的形态和其中蕴含的艺术审美和文人情怀依然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青睐,成为紫砂艺术之中的重要门类之一。
我们民间流传最广、最引人注目的提梁壶,当数“东坡提梁”了,相传为宋代苏东坡所设计制作而成,其实这只是为了宣传的需要和紫砂艺人的美好期盼。在历史上,苏东坡闲居宜兴的时候,确实非常喜欢宜兴茶和金沙泉,但是当时煮茶使用的是“石铫”,是由水壶或者药壶改型并移作煮茶之用的器物,并不是紫砂器。真正的“东坡提梁壶”的定型,是在1932年春天,为了准备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的展品展示,宜兴职校校长王世杰组织设计参赛。他以苏东坡的故事为蓝本,根据传统单把提梁的款式,结合清末双梁的架势,设计出图稿,并正式定名为“东坡提梁壶”,由当时的制壶名家汪宝根制作而成,之后民国初年紫砂好手冯桂林也曾创制过一把以梅桩为题材的“东坡提梁壶”。
“东坡提梁壶”的壶身为灯笼状,饱满圆润,一捺底的成型非常考验匠人的功力,壶嘴一弯流,出水爽利,壶盖轻压壶口,严丝合缝,透气性良好,壶钮为一截枝干形态,既美观大方又拿捏舒适。富于变化的提梁为三叉状,前梁呈弯弓开叉,横置壶肩之上,弯弓上连接一竖把至壶后接于壶肩。为了追求提梁形态的自然、朴拙,增添一些自然的野趣和乡野的韵味,一般采用扭曲的枝干为造型的设计,同时在弧度、手法、装饰等元素上面,每个匠人都有各自的风格,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三叉分立的样式是东坡提梁壶最大的特色,带给我们一种历久弥新的稳定感与自然美感。
“阳羡买田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苏东坡在饱览宜兴风光和风土人情之后,写下了如此美好的诗句来表达对于宜兴的倾慕。“东坡提梁壶”虽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可能是苏东坡亲自设计和制作,但是宜兴的紫砂匠人把对于坡公的崇拜和敬仰之情融入了这把提梁壶之中,并且用他的名字为之命名,把苏东坡带给宜兴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财富世世代代的传承下来,成为了宣传宜兴、宣传紫砂的最大亮点和城市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宜兴游玩、赏紫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