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走近路遥纪念馆

□  解德辉

早知路遥,缘于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路遥小说《人生》(成名作),当年,给我记忆最深且影响深远的是,《人生》扉页上那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这说明一个道理:选择决定了你的人生。站在生活的岔路口上,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你所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命运的巨变。

了解路遥,缘于从小说《人生》到《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一幕》《黄叶从秋风中飘落》,最后到《平凡的世界》,品读领悟中,一路成长中,我跟随路遥小说中的人物时而快乐、时而伤感着,那些朴实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让我不仅度过了充实和幸福的大学时光,而且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深受影响,在这种文学雨露的滋养下,在潜移默化中被路遥引领着、鼓舞着,梦寐以求能踏入神圣的缪斯殿堂;

认识路遥,缘于庚子之年,孟秋时节,带着一份景仰之心,我专程驱车走近路遥纪念馆。

路遥纪念馆,位于陕西清涧县石咀驿乡王家堡村,与路遥故居毗邻相望。路遥纪念馆、路遥书院总占地面积13800平方米,路遥纪念馆占地5332平方米。2011年12月开馆,馆内分“困难的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的世界”“永远的怀念”六个部分,共展出和收藏路遥生前的生活用品、手稿、信函、照片、影像视频等珍贵实物及资料600余件(张),真实诠释了路遥文学创作的艰辛历程。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文学作品荟萃其中,使人直观地领略到路遥一生平凡的创作成就,真切地感受到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精神及其作品史诗般品格的艺术魅力,这是一处弘扬路遥精神、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人文教育基地。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家境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因而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走近路遥纪念馆,我的内心充满了无限景仰之情,也伴随着百味杂陈之感。一处汉白玉的欧式建筑,门楣上由著名作家冯骥才题写“路遥纪念馆”馆名。从外观上看,外墙体是用小说中的一个个字码拼合而成,一个个带有立体式汉字、一句句发人深思的话语,映入眼帘,扣人心弦。走近观赏,品读感悟,瞬间让我联想到路遥拼尽全力书写的辉煌人生。

迈着小心翼翼的步履,轻轻地走进展馆,唯恐惊扰了久仰大名的文坛大咖。装饰一新、布局精美的展馆,丰富多样、琳琅满目的展品,让我目不暇接,如获至宝。这里除各种版本的书籍、图文外,还展陈了路遥的部分手稿和生前用过的一些物件,漫步展馆,观赏品读,睹物思人,或观看纪录片,或聆听讲解,我情不自禁地饱含眼泪。讲解员声情并茂讲解,讲到动情处,我已热泪盈眶,回头偷偷一瞧,在场观者无不落泪唏嘘。会晤内心久仰的偶像,我早已动之以情。

参观拜谒路遥纪念馆,或走近“困难的日子”篇,感悟路遥童年时代凄苦的求知生活;或走近“山花时代”篇,感悟路遥在边劳动、边创作的艰苦经历;或走近“大学生活”篇,感悟路遥那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求知创作的艰辛历练;或走近“辉煌人生”篇,感悟路遥不懈劳作的丰硕成果;或走近“平凡的世界”篇,感悟路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呕心沥血拼命创作《平凡世界》三部曲的最后历程;或走近“永远的怀念”篇,感悟这位文坛上的英雄,奋斗者楷模留给后人深切的怀念与文化苦旅的思考。

走到馆内靠墙的书柜前,我驻足观赏一尊塑像,路遥身穿银灰色风衣,戴着茶色眼镜,右手指上夹着一支香烟,面部表情凝重,仿佛正陷入沉思之中。久久凝视着这位文学前辈,目光里渐渐漫上来一层泪雾,在此追思和纪念久仰的文学大家,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路遥在另一个平凡的世界里,不再有病痛,也不再有困顿和拮据,只有他心中向往的浪漫文学。

走出纪念馆时,再注目路遥雕像,我情不自禁追问自己:这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丰碑,对他生活过的这个小山村究竟带来了什么?如我一样,眼前千里迢迢、络绎不绝、慕名而来参观者,对已故的路遥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走近路遥纪念馆,我茅塞顿开,顿有所悟,路遥给予这个平凡世界的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巨著,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予这个世界一种不朽的“路遥精神”。从文学创作来讲,路遥精神是一种执着追求文学艺术的殉道精神;从劳动层面来说,路遥精神是一种埋头苦干、至死方休的劳作精神。诚然,路遥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又是不平凡的。路遥在苦难中磨炼出坚韧的意志,在文学上展现了超然出众的才华,这个黄土地的儿子,毕生像牛一样的劳动,奉献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许多经典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路遥和他笔下的人物都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但他们身处逆境而奋斗不息,他们热爱生活而尊重劳动,无论置身何处,无论生活多贫,始终保持着一颗火热的心,始终秉承着一种奉献精神,就像牛一样,“吃的是草,挤出来是奶”。无论他们面对怎样的挫折,都能平静地去接受;无论他们面对怎样的生活,始终充满着希望。

当我走出纪念馆一刹那,仿佛听到纪念馆里那摞山垛一样的书籍里隐约传出了一阵轻轻地吟诵声: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这段话出自《平凡的世界》,我在此将它记录到我的游记中。

综上所述,路遥纪念馆是一处具有博大精神内涵支撑的神圣场所,它的立馆宗旨与目的,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路遥精神的辐射面也是非常宽远的,无论其坚韧、顽强、勤奋的性格,还是不忘黄土深情、不忘养育之恩的价值追求,都是每个新时代追梦人值得学习且难能可贵的地方。

路遥,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符号,在其作品中讴歌的都是奋斗、上进、付出,一个人要始终做到这一点,看似平凡,其实极不平凡。《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可谓影响了几代人,让更多的人把一生的血汗洒在这片黄土地上。《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路遥把普通人在大时代中奋斗的艰难曲折,以及欢笑和泪水、痛苦和追求、劳动和爱情,真实而深刻地呈现给大众,引起了共鸣。《平凡的世界》这部书,也是路遥耗尽一生的心血,把这本书连同路遥的生命,一起献给了他深沉热爱的土地和岁月,还有他深爱着的人民。在此,我深深地感受到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精神及其作品史诗般品格的艺术魅力。

此行,走近路遥纪念馆,感悟文化之苦旅,对我而言,可谓是一次心灵之旅,一次文化洗礼,我要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就是路遥精神。一个劳动者的价值,一个文学家的价值,就在于奋斗,就在于奉献,不论你身居哪方“土地”,不论你身在何种岗位,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干着平凡的事业,即使普通的劳动,也要努力奋斗,全力奉献。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因为路遥人生真谛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奋斗,才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路遥是黄土高原的光荣,是陕北人民的骄傲。“死而不亡者寿”,虽然肉体上的路遥早已离世28年了,但精神上的路遥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路遥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榜样,就像一座高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学习和攀登。路遥精神是一种执着追求文学艺术的殉道精神,埋头苦干、至死方休的劳作精神,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去弘扬和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