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以来,“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都有收获”是她毕生追求的目标;她曾担任幼儿园老师,后因工作需要,调整为小学语文老师,并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二十九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学校,一直奋斗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为文水县西城乡教育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她就是文水县西城乡东城小学教师朱艳俊。
9月8日,笔者来到文水县西城乡东城小学,见到了正在给学生讲课的朱艳俊。朱艳俊讲课非常幽默,她的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和老师互动很频繁,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学科带头人,朱艳俊始终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在教学上,她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学生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在学生们眼中,朱艳俊老师既是值得尊敬的长者,又是最亲密的好朋友。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她始终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辛勤耕耘,所带的学生在每次的综合考评中均名列前茅。”东城小学校长陈朝钊告诉笔者。
除了做好常规教学管理之外,作为一名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朱艳俊还与时俱进,积极带领青年教师走在课改的前列。她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前沿报刊,了解课改的新动向,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到的新理论运用到实践教学中。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朱艳俊从教以来,二十九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心里装的始终是孩子,从未因个人原因耽误一天工作,每天用亲切的微笑和温和的声音来迎接每一个孩子,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在课堂教学中一起进行知识的探索。
东城小学地处农村,许多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只能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友照看,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近年来,朱艳俊采取多种形式,从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入手,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守护人。她凭着特有的执着和坚韧,给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走出阴霾,走向成功。
“我班里有一名叫新怡的同学,经过了解,发现孩子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父母外出务工,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经过我的细心观察,发现在这个孩子有厌学情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的问题。针对这几个问题,一方面,我和孩子敞开心扉,经常采取摸摸头、拍拍肩、聊聊天等方式,帮助孩子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另一方面,我在平时的生活上,常常以一个母亲的角色在一些细节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比如换季的时候提醒孩子注意冷暖,及时添减衣服等等,逐步消除孩子的孤独感。孩子受到鼓舞以后,学习上也变得劲头十足,慢慢地班级学习园地上也出现了孩子自己满意的作品。”说到这位同学朱艳俊成就感满满。
执教多年来,类似新怡这种情况的学生,朱艳俊总是不吝精力、不怕麻烦、心甘情愿将自己的满腔关爱倾注到这些孩子们身上。她善于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形象的事物、有意的关注、适当的表扬等等,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她还经常注意捕捉孩子们身上的亮点来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喜欢上朱老师的课,她讲课非常幽默,在课堂上经常给我们举一些例子,让我们加深理解。在生活上她也非常关心我们,就像我们的家长一样。” 东城小学五年级学生异口同声。
1991年至2020年,二十九年光阴,弹指一挥间,朱艳俊始终固守着这份清贫,守护着这方神圣,既潜心于课堂教学,更深耕于立德树人,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建优良的班风和学风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教育道路漫长,但朱艳俊相信,乘着教育改革发展的东风,她始终会把自己取得的成绩当作未来工作的起点和动力,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动基层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