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书贤
古汾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汾州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渗透到民间的每个角落,方方面面,并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技艺。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民间说唱、神话传说、歌谣等,以其奇幻、趣味、哲理、扬善、劝世等特点,在广阔的汾州大地上为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这些辗转流传于世的民间艺术是每个人最初的启蒙教育,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最初的一种方式,简单而纯真,神奇而美妙,虚幻而真实。
刘瑞祥先生几十年坚持搜集整理、书写汾州大地民间艺术作品,他为了抢救那些逐渐流逝的民间艺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走遍了汾阳的每一个村庄,采访了数以千计的民间文学传播者,搜集整理了六百余篇民间文学作品。采访中,每每获得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或者听到一段趣味盎然的民间说唱,都会为此而激动兴奋。
汾州叙事是刘先生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他从民间文化中汲取充足的养分,那些古汾州大地上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成为他搜集整理,进行再创作的资源宝库,没有修饰,没有渲染,用乡土的语言、古人的思想,还原讲述每一个故事。
民间传说大多包含着虚构想象的成分,如《酒乡杏花村的传说》之二中,通过想象,虚构了一位“老寿星”下凡,被杏花村汾酒的香气所馋,受杏花村人邀请喝酒后,用手指蘸了点酒,为在桌的每个人增寿的故事。显然是有着超自然的成分,却反映了人们好人有好报的美好愿望。
民间说唱大多以汾阳秧歌段子、三弦书、莲花落以及顺口溜为主,内容广泛,包括童谣、情歌、劳动歌、撒草歌等,它们为劳动人民所掌握,与其民俗活动交织融为一体。他觉得,民间说唱中,唱词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人民性,绝非装在书斋里的文人可以想象出来,必须向民间学习,向老艺人学习。
他是一个观察者、思索者、记录者,他痴迷于描写汾州大地的人与事,不间断地采访,不间断地写作,真诚地书写着每一个值得书写的故事,字里行间显示出对这方水土这方人深深的热爱。一个真诚的作家,只有站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认真地深入生活,扎实地写作,才会建立起自己的文学殿堂,不然,只会成为空中楼阁式的样子,渺茫虚幻。几十年专注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那些丰富多彩的民间元素,已融入他的血液当中,鼓舞着他一路前行。
纵观先生的作品,文风质朴,叙述真实,一切都是娓娓道来。搜集采访中,他感觉到,传统的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有的只能提供一些故事梗概,有的还含有一些庸俗的杂质,因而他力求在现实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考察,经过想像,来更好地顺乎情理地还原和叙述,使得作品文学性更强,故事更深入人心。可以看出,在整理撰写中,他非常注重叙事语言的风格、人物心理状态的窥探和故事的文化氛围,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成为一个滔滔不绝的讲述者。在讲故事的同时,还融入了许多汾州民风民俗等值得体味的民间艺术与文化,让读者重新认识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文学创作除了丰富自己的精神外,更重要的是打动人心,温暖人心,启迪人心。刘先生始终有一颗纯真虔诚的初心,迷恋钻研民间艺术,以或生动、或严肃、或讽刺、或诲人的笔墨,让作品与广大黎民百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刘先生有深厚的家乡情怀,他的写作立足古汾州,意境却是中华文化的,是黄河流域“三晋文化”的,其文学品味与文化价值显而易见。期待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对提升汾州文化品格有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