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发展

□ 梁艳

当今时代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交织,不断冲击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又存在着过多地依赖学校教育,家长、社会参与严重缺失现象;过多重视、强化智力开发,德育培养和思想宣传教育流于形式,日渐边缘化;学校德育教育师资贫乏,社会评价体系偏颇单一等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建议:

一、制定适合各校的中学生德育手册,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学校可根据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适合本校的中学生德育手册,让学生处事有准则、言行有规范,提高自律能力。德育过程中,以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为前提,加强引导,着眼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其道德认识能力、评价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最终实现学生道德认知健康发展。

二、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提升未成年人道德素养。学校可以开展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题的争做文明学生读书活动;开辟校刊专栏,推荐和评论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优秀书籍;配备专门的引导教师,成立读书社,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人传记、经典名著等书籍,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展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应计划、规定,并纳入对学校校长评价考核的机制。

三、政府、社会、学校联合发力,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良好氛围

要加强学生道德实践活动锻炼。政府部门应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形成合理的评价体制。学校可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有计划地组织由学生设计、全体参与的“我与祖国”“做人之道,立身之本——诚信教育”“弘扬民族传统、知礼向善教育——怎样使用压岁钱、零花钱”“学雷锋精神,做高素质公民”等主题团会活动;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植树节义务植树,为扶贫工程捐款,到敬老院、孤儿院送温暖献爱心等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带给人心灵上的感动和震撼。

要形成学生德育教育合力。“教育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和各方面都要来关心和支持。”要不断拓展校外教育空间,提高社会和家庭对未成年人德育的关注程度,形成德育合力。要充分利用网络,建立相关德育教育网站,组建论坛,制作学校、家长、未成年人公用软件,记录未成年人品德进步的点滴,同时提供家校沟通平台。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德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充分发挥社区的职能,鼓励社区建立思想道德的宣传场所,定期组织一些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