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责任先行。未成年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民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发现,一是许多学生的责任感严重缺失,表现在对自己的不负责,厌学混日子、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甚至出现群殴流血事件等;二是对家庭的不负责,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行为懒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以死要挟等;三是对社会的不负责。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如: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以物质享受的多寡为自身的价值取向,自私自利,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
究其原因,有家庭独生子女环境的影响,有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学习、轻品德,重分数、轻能力的影响,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为此,就解决未成年人责任感缺乏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政策制度,强化舆论宣传。一是将“不制止违法行为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从法律上固定下来,在制度层面加大对责任感的明确限定,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达到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效果。二是在教育政策上加大导向力度,如在中考和高考中加入思想品德考查。虽然有些省份已经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德育考查的不确定性,导致这种考查同前几年的中考体育考查一样,区分度不大。只有通过政策具体化、有效化的引导,德育考查才能真正起到效果。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书刊等扩大宣传,加大对未成年人的责任感培养。如前段时间热播的《觉醒年代》就对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起到了极大的引导作用。
二、加大思政课比重,拓展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要适当增加思想政治课的节数,加大思想品德在各类考试、考查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拓展德育培养渠道,增加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活动。“空对空”的思想教育是无法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要密切联系生活,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如:学校可以联系社区,组织开展“我是社区环保小义工”的活动,每周或每月定期到社区进行服务,加深对社会的感悟,同时,通过有组织的服务行动提高社会服务技能。可将社区服务作为学校的常态化活动,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
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在家庭中培养责任感。作为家长,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业,更要注重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其次要有意识地让子女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帮助照顾家中的老人和患病者等,要带领子女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深入社区助老助残,义务献血、义务植树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