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加快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合力

□ 穆沛华

当前,低龄青少年恶性犯罪现象日益突出。据统计,从2010年以后大量由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恶性案件,出现了很多极端案件,最为严重的是这类案件的被害人基本上为亲人、同学或者邻里。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类案件已经不是属于简单的认知错误或者情绪过激,而明显的具有人格层面的扭曲和人格障碍。

青少年理想和道德缺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荒芜,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联系不紧密,青少年假期活动场所缺乏,有益身心健康的正面引导途径和渠道偏少等。为此建议:

一、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第一责任作用。家庭是孩子人格成长的第一站,良好的家庭环境、民主的家庭氛围、彼此之间真诚的心与心的交流,可以使孩子健康地成长起来。尤其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之下,家长们应当更加重视家庭教育的回归,除了注重知识的灌输以外,更应当重视对孩子高远人生理想的塑造,健全人格的培养。社区应当为家长经常性地开设一些家庭教育课堂,搭建起父母开展家庭教育经验交流的平台;检察机关应当及时为家庭教育缺位的父母及时发出检察督促令;全社会花大力气首先培养人格健全内心充盈的父母,让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样。

二、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作用。学校要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安排思想品德课程、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举行报告会、组织观看优秀影视片、开展演讲比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正确做人。要注重中小学生幼儿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并通过建立言行记录卡、好习惯档案袋,引导青少年把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作为日常必修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同时加强“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教育。通过定期评选“学习之星”“劳动之星”“善行义举之星”,设立“善行义举榜”等,鞭策青少年向优秀看齐,补齐个人素质短板。要加强国学经典诵读,讲述经典中蕴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要特别重视青少年礼仪教育,通过这种道德的外在约束,帮助孩子们完善自我,做更好的自己。

三、加快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合力。完善社区青少年队伍建设、制度建设,配备青少年活动场所,建立“社区、家庭学校”,保障青少年及其家长能在社区创造的良好环境下自由交流与活动。发挥德育“基地”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同时把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纳入街道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多为青少年提供良好、健康、科学向上的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