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新闻工作者如何让新闻更有“嚼头”?

□ 梁宏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新时代,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拿新闻作品说话,而且要拿新闻精品。而好的作品一定在基层、在一线,带着泥土味,冒着热乎气,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这就需要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用好“脚、眼、脑、笔”,真正让每一篇新闻报道有“嚼头”。

跑出来的好新闻,需要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脚底有劲。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调查研究多了,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我们的认识就会产生飞跃,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这句话用在新闻工作者身上最恰当不过。一个记者要是脚底没劲、没力,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写出好的作品。只有走出去,经常深入新闻现场,才能更多地了解一线情况,掌握第一手新闻资料,采回有价值的新闻。如果不去跑,闭门造车或者跑的功力不足,只能写出干巴巴、空落落的新闻。新闻作品没有了现场感也就谈不上感染力,更谈不上影响力和震撼力。

新闻界的老前辈范长江跑了大半个中国,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这不得不说是践行“脚力”的典范。范老先生坚持与工友店员、商人小贩广泛往来、促膝交谈,不断汲取新闻的源泉与前进的动力。正因为范长江这种“用脚板跑新闻”的优良作风,他的新闻作品鲜活生动、见人见物,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路是人的脚走成的。新闻也如此。优秀的新闻作品,都是用脚踩出来的,只有脚上沾满泥土,新闻才会接满地气。

察出来的好新闻,需要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眼角聚光。一名好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有好的新闻敏感,好的新闻洞察力。新闻价值的判断,与记者的眼力密切相关。眼力是记者专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为对新闻的敏感度和发现力。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新闻工作者要有一双能够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发现问题、找到有价值新闻线索的“火眼金睛”。

2017年,《中国纪检监察报》在其中的几期报纸推出了系列报道《来自巡视一线的报道》,这些新闻报道都是以特写的形式展示的,呈现出了记者的独家视角,记者首次“零距离”观察、报道中央巡视组,全面呈现巡视工作方式、工作流程和工作状态,揭示巡视工作锋从何出、威力倍增的力量之源,揭开了中央巡视组“神秘的面纱”。

视角独特从某一方面展示的是新闻工作者的眼力。类似这样的眼力需要新闻工作者成为一名有心人,能有以犀利、睿智的眼光发现常人不能发现、不能察觉的问题。

新闻采写的水平与新闻工作者的眼力是密切相关的。只有这样,新闻工作者在深入报道的时候才可以游刃有余,及时发现新闻事实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问题,采写出新、准、价值高的新闻作品。

想出来的好新闻,需要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脑中有料。新闻工作者的脑力是什么呢?不是简简单单地对新闻的思谋、策划,而是得装有党的政策、各类知识等。而且要有清醒敏锐的政治头脑,善于判断,能够在新的重要的问题上把好方向,明辨是非。与此同时,在呈现新闻实事的基础上,把新闻故事挖掘地更深一些,更丰富一些。

在2019年,如何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宣传报道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厦门媒体同行们策划了“共饮龙江水”采访活动,从策划选题到启动采访,至少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报道不但直击“治水”,还关注“治水”带来的经济、社会、人文的变化,以全景式报道的方式,深度解读一条江与三座城的关系。活动以崭新的视角、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实例,讲好了新时代“一条江和三座城的故事”。

好新闻需要有个好选题,这也意味着好新闻需要用足脑力,在做好新闻策划的同时,多想想怎么做好,怎么做出精品。既要正视问题,思索新对策,又要迎接挑战,思索新战术,还要抓住机遇,思索新思路,使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把新闻报道写出彩,做出彩。

写出来的好新闻,需要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笔下有神。一篇好的新闻作品最终都得落在纸上、落在笔上。一个好的作品,展示的是新闻工作者改进文风,跳出僵化的套路和模式化倾向,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增强作品的风采,更能展示出一位新闻工作者笔上的硬功夫,在文字表达方面的硬实力。

获得过中国新闻奖的一篇消息《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无处不显示着记者酣畅的笔力。从导语的别具匠心,到消息本身的特点,韵味,整篇消息的语言朴实、精炼,在有限的篇幅内善用背景材料,同时灵活穿插新闻当事人的言语,烘托现场氛围,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要处理好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本身有较强的笔力,真正做到事实与见识、理性与情感、题材与表达并重,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

(作者单位:吕梁市宣传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