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镇川
在戏剧、戏曲界,一般把剧作家创作剧本,称之为一度创作;把导演的总体设计、排导进程,称之为二度创作;把演员的舞台表演,称之为三度创作。
一部剧目,经编剧、导演、演员的“三度创作”,立于舞台后,就应该是精美的舞台呈现了。如果剧本是从小说改编的,那就好比是站在作家肩膀上,摘星揽月,相当于“四度创作”,就更胜一筹了。有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多个脑袋总比一个脑袋好。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加工锤炼,众人的智慧都集中在一个剧目中,其质量之优、呈现之美,也就可想而知了。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作家的一度创作,十分重要,是一个剧目从无到有的首次创造,是为剧目生产提供的依据和蓝图。好的剧本是脍炙人口的文学读本。古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汤显祖的《游园惊梦》、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等;现代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馆》等,都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的不朽名著。
剧本创作十分关键,对剧目的成败、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剧本不够成熟,就急于投排、上演;发现问题要再做大的改动,就牵一发而动全身,音乐、舞美、演员等跟着都要改,涉及面就大了。所以,剧团在剧目生产中,十分注重剧本的选择和锤炼,往往不厌其烦地几易其稿,反复修改,直到诸方满意后,才下场投排。
导演的二度创作,是剧本和演员之间的导师和桥梁,是整个剧目的生产的总体设计师,是文字平面化的剧本,转化为舞台立体化呈现的艺术指导。导演好比军队的最高指挥者,一部剧目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剧目的风格,也往往体现导演的艺术风格。好的导演,总是尊重剧本原作,首先认真阅读、理解、研究、分析剧本,为剧本找到一种合适的艺术表达方式。然后写出导演阐述,包括剧目的总体风格,主导思想,对各种艺术样式,诸如人物造型、音乐、舞美等的总体设计。下场排导后,给演员说戏,指导演员体会剧情内涵、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付诸表演。还要把握整部剧目场面调度、时空结构和节奏变化,尽可能完美地把平面剧本,立体化呈现于舞台上。
演员的三度创作,是直接呈现于舞台的形象艺术表演,是在一度、二度创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演员自身表演功力,形象化的艺术体现,对一部剧目的优劣成败,起着直观形象的作用。同样一出戏,不同的演员,演出的艺术质量有别。戏剧界有“演员包戏”、“戏包演员”的说法,就是这出戏原来本不怎么样,但好演员的优美表演会使戏增色不少;有的戏本子很好,有戏味儿,即使演员差点儿,演出效果也不会差到哪里。
在整个剧目生产过程中,一度二度三度创作,是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出好戏,是编剧、导演、演员、职员,互相启发,互相切磋,共同创作的产物,是主创人员智慧、心血、汗水的艺术结晶。
除了电影、电视剧之外,还没有任何一种艺术门类,像戏剧、戏曲这样,三度创作,几经完善,从平面化到立体化,再到形象化,从文字体现到演员表演,终而成为了精美的舞台呈现。这是中国戏曲独具的东方审美风格,也是它久演不衰的独特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