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专版

吴安忠: 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 本报记者 刘丽霞

市区滨河北路高崖湾三巷,今年82岁的吴安忠老人就住在这里。

一个温暖的午后,吴安忠老人坐在沙发上,戴着黑框老花镜,满头白发却精神抖擞地跟记者聊起了以前过年的那些事儿。他说,解放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很穷,能够吃一顿饱饭已经是莫大的满足了。平常日子里人们吃炒面(拿莜面和糠制成)、玉米面窝头、小米稀饭,白面都被攒起来,等到过年过节的时候用来蒸花卷。正月十五、二十五的时候有的村里有庙会,白面花卷一般被用来敬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吃饱穿暖。在他的记忆中,过年还会吃饺子,那会儿的饺子里面基本都是菜,当然,菜也只有胡萝卜和土豆这两种,没有肉,饺子皮是拿白面和莜面或者红面、豆面等混起来做成的,调料只有盐、辣椒面,与现在的饺子完全是两个味道。

“过去的日子太苦,这些在你们后辈看来是无法想象的,可就这样,那会儿还是很期待过年。”吴安忠老人的父亲识字,还会打算盘,是高崖湾村的秘书,相当于现在村里的会计,那时候的村委总共就两个人,除了秘书就是村长。那个年代村里好多人都不识字,到快过年时,村里的人们就拿着红纸到他家来了,他帮忙研墨,父亲写对联,一写写好几天,那会儿屋里冷,墨汁干不了,到处都是对联,满屋都是墨汁味。有的人家干脆不写对联,用碗底给对联拓个黑色的圈圈就贴出来了。“现在人们过年的时候会挂灯笼,以前也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过年时做的灯笼,拿高粱树杆作支撑,拿红绿纸裹起来,里面放上麻油灯,再拿纸剪个牛、羊等动物形状,投射出来的影子也挺好看的。”

按当时的习俗,春节期间也有走亲访友的习惯,没有交通工具,都是步行,过年时大人们背着顺顺(以前的一种布袋子)出门,顺顺里面放着二十个花卷,作为回礼回来时一般都装着七个。亲戚之间小孩子们来串门时就抓一把干枣,有时富有的亲戚也会给压岁钱,“我小时候还得到过一张面值500元的压岁钱(相当于现在的5分钱),很是开心,后来抗美援朝时把它捐了。”吴安忠老人给记者讲述道。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们现在幸福啊,生活在和平年代,国家繁荣昌盛,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其实是特别来之不易的,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记住祖辈所受的苦,不要忘了那些苦难的日子,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谈及新年愿景时他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