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专版

李乃平:年味是一场精神上的盛宴

□ 本报记者 白凯冰

“来来来,起床放开门炮去咯。”这是李乃平小时候过年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大年三十,我们兄弟姐妹五个谁都不会睡懒觉,就等着父亲带我们去放‘开门炮’。”

今年54岁的李乃平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家中老五,小时候跟随当兵的父亲在河北居住,六岁时随着父亲的退伍回到了方山县大武镇。李乃平说,刚回来还没与修好窑洞,住在租的房子里,一家七口挤在一张炕上,如果有亲戚来串门,我们就得有人睡箱子上或者邻居家。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大扫除,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腊月最后一周就是扯布做新衣服,由于家里孩子多,姨姨每年会来帮忙,年前要做糕、花馍、饺子馅、‘节节高’,那时候年前就是一刻不停的忙碌,把所有过年需要的东西都备齐。”李乃平回忆道,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先来一串“开门炮”,梆敲三更,炮响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那时候等自家“开门炮”放完,村里的孩子们都聚在一起,在村头巷尾“巡逻”起来,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谁家的礼花品种多。等到下午父母亲做好了年夜饭,再来一串“吃饭炮”,这时候,就能开始享用一年最丰盛的一顿饭了。“饭后就是聊天喝茶吃瓜子,听着收音机开始守岁,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父亲要求我们即使再困不过十二点坚决不能睡觉。”李乃平说。

年后的活动依然丰富,初一足不出户,初二上坟,之后就是串门走亲戚,最让李乃平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去爷爷家拜年,爷爷给他5分压岁钱,他立马去买“小人书”,有三国故事、水浒故事、抗战故事等等。“后来压岁钱从5分到7分到两毛再到五毛,我记得格外清楚,这是小时候为数不多可以自由支配的财产。”

当被问到是否怀念记忆中的年味的时候,李乃平说,“时代不同,节日的形式自然不同,当初谁敢想以后会住在高楼里,高楼比起当初的农村小院,阻隔了人们更多的情感交流,但只要和家人在一起,年味就还是那个味。曾经的年味很好、很浓,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年不再只属于传统,更属于一种传承,过年的气氛或许淡了,但过年团聚迎新的内涵还在,年就还是那个年。”

什么叫年味儿?那是过年时对各种细节的筹备过程,是对好日子的那种兴奋向往和期盼,是对淳朴幸福的回味,是物质匮乏时的珍贵记忆,是一种精神上的盛宴。把今天生活过得精致,给未来留下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