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为什么是荇菜

□ 白军君

编者按: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

白军君先生极爱《诗经》,多年诵读揣摩,有独到的见解和感悟。某天闲聊,说自己半生蹉跎,年轻时的梦想,都已雨打风吹、斑驳迷离,然独于《诗经》,痴迷至今。我闻言大喜,当即邀请军君撰写一系列读《诗经》的小文章。军君踌躇再三,说《诗经》乃诗歌圣典,古今大家,解《诗》读《诗》者不计其数,自己才疏学浅,岂敢造次。我笑道:别人的再好,也是别人的。你讲你的,有何不可?既然爱,何以证明?空言无益。军君默然良久,遂慨然允诺,于是便有了这个栏目《读<诗>笔记》。这期刊发第一篇《为什么是荇菜》,请诸君共赏。

《诗经》三百,《关雎》为首,可见在孔圣人心里,《关雎》的重要。就是今天,《关雎》依然闪耀着它厚重而深远的诗学光芒。我的问题是,《关雎》如此显要的一首诗为什么要写荇菜?为什么非得要荇菜作比,难道就不能用别的植物代替荇菜吗?

关于《关雎》,自古以来有多种解读。在我看来它就是一首表达单相思的爱情诗。具体说,就是描写了一位“君子”向采摘荇菜的“窈窕淑女”求爱而不得的故事。因为文中我们没有看到对采荇淑女的具体描写,而对君子的求爱,淑女又是一个什么态度呢?文本中没有书写。只写到君子的忧思与烦恼——“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第五章出现了转折——前三章是君子单相思,有“求之不得”佐证,第四、五章的“琴瑟友之”“钟鼓乐子”是君子的幻想。在幻想中,君子不但获得了这位淑女的爱情,还和她生活在一起,像琴瑟一样的和谐。

依我看,《关雎》所写的只是君子单方面的遐想与幻觉,诗中的主人公与采摘荇菜的姑娘没有任何交往,甚至没有打过照面,君子只是站在河边远远的眺望着水中窈窕的姑娘在优雅的采摘荇菜,从诗里看不出采摘荇菜的姑娘什么表情,何种态度。如果此论成立,那么,《关雎》则在诗学上呈现出的朦胧之美则更加坐实了。这种君子求淑女的叙事模式,为中国人的爱情定了基调,它非常含蓄,其中关雎与河州象征着东方人始终飘渺朦胧的情感情境,而荇菜则成为诗意嫁接的首选。

我们知道,在诗歌写作中,当某个核心意象频繁出现时,表明诗人与它具有隐秘的关联,分享着隐喻意义上的文化气息。中国文化具有食草特征,植物是汉语诗歌的图腾,植物更符合中国传统诗学里的温柔敦厚。

为什么必须是荇莱呢?

荇菜是河中之菜。中国的传统诗学和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阴性气质,水为阴性,植物也为阴性,荇菜为水中植物,无论气质还是意象,荇菜入诗强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阴性气质。

水中长长短短的荇菜随风飘浮摇曳和身材苗条的姑娘类比,这是一位斯文青年感情上本能性的心理反应。河边的君子和水中的淑女(君子想象中的)应该有一段不近的距离,君子只能看到女子的苗条身段,还有随波摇曳的荇菜,这种空间感构建了《关雎》飘渺朦胧的审美。

荇菜,花朵黄色,浓艳,与《关雎》表达的热烈明快的爱情非常吻合。

荇菜,易成活,其根和横走的根茎生长在底泥中,茎枝悬于水中,生出大量不定根,水涸后,荇菜也不会死去,其茎枝可在泥面匍匐生根,向四周蔓延生长,《关雎》中的荇菜表达了古人的生命崇拜。

荇菜的繁殖力极其旺盛,它有两种繁殖手段,一是用种子繁殖,二使用根基繁殖,双管齐下,因此能在大自然中拥有广泛的分布。荇菜的再生能力不容小觑,生长季节收获三四次仍能再生,《关雎》中的荇菜表达着古人的生殖崇拜。

只有参差的荇菜,才可以“左右流之”,正因为“左右流之”,淑女才可以“左右采之”“左右芼之”,正是姑娘这些采摘荇菜的优雅动作和婀娜身影,才引发了君子的情思。

如果用莲花代替荇菜可以吗?

答案是否定的。荇菜为浮叶植物,浮于水面。莲高出水面很多,“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站在岸边根本就看不到莲中之人。《关雎》中的小伙只是眺望,所以只能是水中的荇菜。

荇菜,生于水中,而且必须是生于《诗经》之“河”的水中。

附: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