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随笔

阅读“打卡”计划

□ 梁晓芳

今年伊始,我在朋友圈开始了一份“阅读打卡100本书”计划,截至目前,已经读了大概四十多本书。

起初想得很简单,用读书的方式置换一些被手机剥夺了宝贵的时间。因为在泛娱乐时代里,碎片化的知识像病毒一样侵蚀着我们的大脑。很多时候我都隐隐感到不安,貌似自己在网络上不停地吸纳知识,实际上不过是一键三连而已,脑袋毫无补益,反倒是越来越空。飞逝的光阴里,这些“收藏、点赞、转发”来的知识,像角落里积满灰尘的箱子,尘封在原地,从来不曾打开。

朋友笑我,知道你爱看书,为啥突然要去立个读书“人设”?毕竟敢公开叫板自己是个爱读书的人,往往会被“博学”人设反噬。事实上,古今中外汗牛充栋,你才看了几本书呀?别说博学了,不过是个在浩瀚的书海里浅泳的人罢了。

我深以为然。这些年,我读书一直都是随心所欲的,见到晦涩难啃的大部头一般都绕着走。现在突然从“吃吃喝喝葛优躺”的闲散人士进化到“按部就班大量阅读”的文化人,有种差点把自己坑死的感觉。

说来也怪后悔的,怎么一冲动就把“人设”立了起来,现在不得不厚着脸皮把书读下去,维持好这个“人设”。

苦苦阅读了五个月,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打卡”是有问题的。读“100本”更是问题里的大问题。打卡和数量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拿来炫耀的资本。在“为晒朋友圈而读书”的功利心驱使下,我好像并没有静下心来真正独立思考过,甚至没有做过读书笔记。尤其在工作繁忙的间隙里三天一本的读法,只能做到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更遑论去读一些专业级别的书了。

所以,在每个深夜昏黄的灯下,我像一个肩负沉重十字架的人,不停地赶路,人设有了,累也是真累。书读的多,朋友圈写得多,可那些前人智慧的结晶也只在我的思维里短暂的停留过一会儿而已。因为读得太“功利”了, 一颗心飘在半空拽也拽不下来。

我在看《瓦尔登湖》的时候,一度被盛名远播的归隐田园似的散文弄懵了,深知这本书是绝对不能拿来速读的,需要在悠长的时间中,用一个灵魂慢慢靠近另一个灵魂。不然肯定不知所谓,无法共情。所以,后期我调整了心态,更新了书单,去掉了大部分晋江文学小说和心灵鸡汤类书籍,增加了十几本之前“读过但没有完全读懂”的作品。“少看熟读,书不在多,而在悟。”从泛泛而读到开始深度思考,从累积知识到凝练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境界也有了提高。

这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也有好多朋友总是问我一个问题,读的书过阵子就会忘掉,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困惑,彼时懒散如我,一直把读书当作消遣的工具,跟追星、看剧、刷抖音一样,打发闲暇时光而已。

真正让我产生转变想法的是我在知乎上看过的一个故事——

有一对祖孙居住在一个小山谷里,有一天,孙子问爷爷:“爷爷,爷爷,我每天都在读书,读过这么多的书,读过的都忘了,为什么我还要读书呢?”爷爷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孙子,而是直接从身旁拎起了一只竹篮,告诉孙子:“你帮我去河边打一篮水来,我就告诉你为什么。”

孙子觉得爷爷糊涂了,篮子怎能打得到水?但在爷爷的要求下,他还是去了河边打水。果然,等到他回到爷爷身边,水都漏光了。爷爷让他再去打水,于是,孙子打了一次又一次,跑得一次比一次快,但还是没用,水总是会在途中漏光。到最后,他终于放弃了,告诉爷爷:“爷爷,这根本不可能用篮子打到水!”

爷爷笑了:“对啊,这不可能,但你为什么不看看自己打水的篮子?”孙子这才发现,自己手中原本那只漆黑的、用来装煤的篮子,已经被洗得干干净净,漏出了白色的面貌……

被不同文化洗涤,最后看清了自己的灵魂。

我突然很感谢年初那个不可一世的自己,在“人设不倒”的驱动下,终于懂得了读书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