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浅析人文类纪录片的创作特点

□ 贾伊然

人文纪录片所包含的深厚的人文关怀,良好的叙事方法,浓缩着其中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它对许多观众的心灵世界起到了无声的抚慰、滋养、丰富、升华的作用。

一、人文类纪录片的创作

人文社会纪录片十分强调在纪实的基础上运用情节化的叙述手法来纪录人和事。纪录片是发现的艺术、选择的艺术、编辑的艺术,它是作者对一件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记述。有了过程,影片才会真实、可感、具有故事性,才会有一波三折,生活本身的戏剧性才可能被表现出来。

二、人文类纪录片的叙事技巧

1、设置悬念

一个好的人文类纪录片。离不开对悬念的设置,那么我们如何在纪录片中设置悬念呢?大悬念,即贯穿电视纪录片始终的总体悬念,其作用在于建构纪录片的整体框架,突出电视纪录片的总体构思, 揭示其主题和思想内涵。小悬念,也叫兴奋性悬念,主要是穿插在纪录片中,起到铺垫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形象、提高观众收视兴趣的作用。一般来说,纪录片总在故事开端或情节展开之前跑出大悬念,而后依靠一个个小悬念的运用和解疑来推动情节发展,而最终的悬念要一直延续到结尾处才出人意料地给予揭示。两者在运用中,又有两种表现方式: 冲突型和抑制型。冲突型,即在纪录片叙事中,加剧人物冲突,增强故事的曲折性。抑制型,则是抓住观众急于刚刚叙述到某一事件的兴奋点时,旋即转向对另一事件的追溯; 或在中心情节发展过程中嵌入其他次要情节线索以造成戏中有戏。如纪录片《幼儿园》中有这么一个片段,镜头先是定格在餐桌旁吃饭的小女孩脸上,接着小女孩面部的表情慢慢地开始委屈,然后渐渐地哭了出来。看到这里的时候,大多观众会质疑:为什么小女孩在吃饭时哭了?随之,镜头下移,疑惑被解开:原来是小女孩的身上被泼掉的饭洒了一身。这些悬念和冲突的设置吸引着观众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

2、通过电视语言表现悬念

利用画面设置悬念。一般三种方式: 在人文类纪录片中突然出现违反常情常理的画面,激发观众的期待、探究心理;利用摇镜头制造悬念,利用摇镜头的起幅和落幅间的时间差,可以在起幅上制造悬念,在落幅表现结果; 利用跟移镜头营造悬念,可以使观众产生一种亲临现场逐步深入的感觉,悬念感油然而生。

3、展现冲突

冲突之于故事的意义在于, 一个故事如果一直是不温不火的状态,就会让人觉得不过瘾不满足,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沸点、一个高潮、一个在层层铺垫积累中的矛盾总爆发,即冲突的出现。因此,展现冲突是一个重要的叙事技巧。一个冲突的完整展现,实现了故事内容从“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恢复平衡”的叙事架构,从而达到了表现故事主题、推进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调动观众情绪的目的。当然,电视纪录片中的冲突,必须是从现实生活中拍摄的真实情景。同时, 电视纪录片一方面去展现事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 另一方面它更关注的是在这些表层冲突之下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等更深层次的观念冲突和价值冲突。

三、人文类纪录片创作的三个特点

1、对人性的尊敬

当我们的记录片把目光从政治宣传转向平民大众, 把大而空需仰视的道理变化成普通受众平视淡然的内心世界,不能不说是中国纪录片一大变革。这种纪录片蕴藏或体现的以人为本的品质和倾向,正是中国纪录片人追求的创作境界。《舌尖上的中国2》就是用的这种方式。每到一个地方,不是只说这个食物有多好吃,制作程序的复杂,而是往往从一个故事为切入点,让观众知道这道美食背后的故事,让人们在流口水的时候,也流泪水,体味美食背后人们的艰辛,激发对人性的思考。

2、理性思考

理性的思考,人文类纪录片是一种人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的艺术, 是一种主体精神的艺术。这种艺术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认识自然对象的一种行为、一种认识、一个判断、一个结果。客观现实的记录,它真实的内容就是对历史的一种保留,这也是它的理性思考和历史价值所在。

3、拥有心智的生活

拥有心智的生活是以对人性的尊重,对客观事物理性思考为基础, 是在它们的构筑之上完成内心的智慧,它比理性的思考更具有某种超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质条件的改善,利益诱惑的增多,环境的恶化,人们内心世界的浮躁、空虚、彷徨都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人们普遍沉沦于功利的外在生活而忽略了真正内在的心智生活。所以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受众的心智,引导正确的精神生活,是纪录片人文关怀的必然目的。

四、结语

一部好的人文类纪录片不仅要有好的叙事方法,选题,更重要的是思想内涵。人文关怀以及叙事技巧和和价值及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特性,也是其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和启迪观众的重要手段。总而言之,人文类纪录片在给予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发人深思,给予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作者单位:吕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