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新时代新闻记者的“通”与“变”

□ 康瑞锋

时代永恒的不变的主题是“通”与“变”。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新闻传播快速进入新媒体时代。在这场剧烈的变革中,媒体新闻记者需要积极主动作为,引领时代浪潮。新时代的新闻记者既要“通”,继承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优良传统;又要“变”,在新媒体时代积极尝试、积极创新,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

一、新时代新闻记者需要做出的探索与改变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以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较强的互动性、较快的传播速度等优势快速占领着舆论传播阵地。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格式化”旧思维,重装“互联网”新思维。新闻舆论工作的对象是人,人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在“互联网”世界中,我们要树立一切以受众为中心的思维,在新媒体上定制独特风格、特征的产品,通过互动、分享,满足个性化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其次,新闻记者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在全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已经被淡化,借助移动互联网带动的以智能终端为载体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彻底改变了传媒生态,全媒体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和发布者,“全民记者”时代已经来临。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地接受全媒体的理念,熟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对于自身的定位。具体而言,要注重渠道的拓展。在新媒体时代下,受众是信息的生产者与接收者,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这就需要新闻记者积极拓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同时传统新闻记者应该对各种新闻话题进行积极探究,认真核实与整理信息内容,并对自身的义务与职责加以明确,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社会热点话题,探究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同时,在全方位采集信息的基础上,地方媒体还要突出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本地新闻。新闻记者只有发挥优势,有效弥补“短板”,才能彰显自身的社会价值。

新媒体时代属于技术迅速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对新闻记者的技术要求有所提高。当下,新闻传播的方式以及载体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新闻记者既要具备传统媒体采编的各种技能,包括采、写、摄等,还需要注重提高多媒体运用能力,并涉足诸多的新兴领域,保持与时代前进的节奏同步。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运用到航拍、手机、小微型摄像机等采录设备,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面对门类繁多的编辑、剪辑软件,如何快速有效地使用这些设备技术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与此同时,全媒体时代下,微信公众平台、各类视频号运营能力,VR虚拟现实技术、AI人工智能技术,多种形式的融媒体直播也是我们急需要掌握的技能。总之,新闻记者要提高新闻信息的技术含量,合理评判媒体形式与新闻背景的契合度,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二、新时代新闻记者必须要做出的坚守

在新的传媒格局中,新时代新闻记者的“通”与“变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要变化发展适应时代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必须坚守与传承新闻记者最为核心的内容与理念。在新媒体环境下,受过专业训练、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新闻记者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坚守自己的“公信力”,深入挖掘真相、客观报道事实、抨击假恶丑,传播真善美。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记者要确保信息报道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在传统媒体时代,“抢头条”是新闻竞争的重要内容。而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传播的即时化、多点化,新闻事件本身不再是稀缺品,对新闻的解读和判断能力才是新闻记者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始终坚守职业道德,严格按照职业守则与行业规范进行工作。具体要做到:要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开展新闻报道活动,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权威性;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思政修养,为受众提供了解社会的渠道,拓宽受众的视野;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自身的能力,尤其是增强新闻敏感度,保证信息筛选的高效性及准确性,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要敢于揭露假丑恶、善于发现真善美,积极发挥出主流媒体的优势,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维护新闻的权威性,杜绝传播虚假信息。

三、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记者,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瞭望前沿,拥有新思维,接受新事物,适应新变化,既要有自己的坚守,如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坚持职业操守、坚守真善美等,又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传统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从而提高自身的新闻报道水平,为新闻事业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吕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