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浅谈民生新闻与人文关怀

□ 高弘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在采写新闻时,要坚持以民众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按照“三贴近”原则选择民生新闻的报道。在具体民生新闻报道中,有某些新闻人忽略了报道中该有的人文关怀,这个问题的出现值得我们每一个新闻人深思。

一、民生新闻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民生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要贴近平凡人的生活,展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心态,肩负起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传播的责任。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通过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情怀,表现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将对人性的关怀作为最终要义。在报道中发挥人文关怀意识,除了对普通人的正常生活给予关心之外,新闻事件中个体的命运和价值也需要我们去关注,做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其中最为典型的栏目之一就是央视的《等着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和正能量,从公益的角度出发,主持人以倾听者的姿态出现,用丰富的人生经历去感受寻找者的酸甜苦辣,让求助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情实感。这档栏目就是将视角放在了普通人的身上,用人文关怀去尊重每个个体的生命价值,从而使节目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好评。

二、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1、人物报道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有些新闻工作者常常将人物塑造成为“完人”,虽然其人物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正能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片面的倡导“牺牲自我”、“甘于奉献”、“一心为公”等精神,使得该人物的事业与家庭对立起来,让观众觉得高高在上,难以接近,甚至有了排斥、抵触心理。因此,“脸谱化”类型的人物报道已不被大众所喜爱,相反,真实反映人物心理矛盾的细节内容,会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2、突发事件报道

突发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体裁,它有其特殊性,对于新闻的采访写作,以及画面的运用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以人为本是所有原则中的第一原则。灾难性事件中的每个生命个体都需要被尊重、被维护。灾难新闻的任务是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唤起各方关注,尽量减轻灾难损失,并且抚慰灾民消极的情绪,而并非将受灾者的创伤揭开,将血淋淋的事实呈现在大众面前,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被采访者,同样也给广大受众造成了心理创伤。因此,需要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受众意识,真正为受访者、为受众考虑,使突发新闻尽量做到人性化。

3、社会救助类新闻报道

一直以来,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上的爱心或慈善机构,每年都会对贫困家庭学子或者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进行社会救助和开展送温暖活动,为了扩大影响力,常会有媒体报道,此类新闻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新闻报道却处理不当,将受助者的个人信息或者是个人隐私公之于众。新闻工作者要尊重受助者的隐私和尊严,而不是让新闻作品成为他们的曝光台。

三、新闻报道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1、新闻报道中关注人文关怀,就是要贴近平凡人的生活,展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心态,肩负起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传播的责任,要对人文关怀的“人”有清醒的认识,做大众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切不可为了追求卖点,滥用新闻资源,从而造成新闻报道的偏颇与肤浅。

2、其次,对“人”的需求也要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关注物质层面的人,更应该关注精神层面的人,新闻记者要增强以人为本的意识,关心普通人的生活处境。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只需要讲清楚五个W即可,其实,这仅仅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事实上,一切新闻都是有关人的新闻,必须“以人为本”,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意识,理应成为每个新闻工作者的首要追求。

3、新闻报道要注意人文关怀与受访者的隐私权之间的平衡,为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媒体有时候的人文关怀会与报道对象的隐私发生冲突。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应切实遵循客观与平衡报道的原则,不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触及隐私。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是媒体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新闻报道要有社会良知,必须反映社会本质,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尊重每一个人,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过程中,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需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强化自己的责任担当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正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单位:吕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