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故事化叙事策略

□ 许 建

穆青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叙事,是运用广播电视的各种符号及要素,对新闻进行“叙述”或者“诉说”的传播活动。近年来,新闻创作的“故事化”风格,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观赏性。新闻作品中,寻找新闻背后的故事,营造品牌事件的故事,讲述新闻人物的人生故事,演绎平凡人物的非凡故事等,其创作过程强调情节特点,通过悬念的设置、节奏的变化,加强戏剧张力、艺术表现及选题代表性,将生活中的冲突矛盾放大。“故事”,不仅成为新闻作品创作的主流,更是体现新闻价值的重要手段。

一、作品选题策划——兼具地域性与代表性

选题策划,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新闻价值,挑选具备较高社会价值与关注度的选题,是创作的首要环节。因此,选题一定要独特鲜明、前瞻实用,兼具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追求社会价值和社会效应的同时,也要让观众充满新鲜感。

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笔者就职的孝义人民广播电台,成功挑选了极具地域代表性且故事性较强的“吕梁英雄”与其背后的故事,推出了广播文艺类长篇连播节目《吕梁英雄谱》。播出了妇运先驱者、巾帼担重任的冯全英,英雄吕梁山、忠诚赤子心的马佩勋等,展现了一个个震撼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受到了听众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选题策划要以事感人,以史育人,以情促情,才能创作出兼具深度与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二、叙事模式维度——叙述者并非作者本人

现今,许多学者通过叙事模式对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进行多维度解读。学界通常将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视角”分为: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全知)、第一人称目击者叙事(限知)等叙述类型。

王纬等人对享誉全球的《60分钟》,分析归纳出三种叙事模式:侦探式、分析者式和游客式模式。异曲同工,李德刚在《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策略》中,总结出:结果未知型、结果已知型、混合型三种叙事模式。这些叙事模式,在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中,在各地方广播电视台的节目中,得到了充分实践。

笔者在多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中,发现侦探式的叙事模式最受欢迎,例如笔者编导的电视新闻专题《我心飞翔与你同在》《刘书志的种粮经》,作品以探究式报道方式进行叙事,将“叙事”作为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大大增强了专题的吸引力,受到受众欢迎。

三、叙事结构方式——为主题服务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叙事创作,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新闻事件的实际发生过程,是按时间顺序发展;另一个是新闻记者的采访过程,是按逻辑顺序推演。通常的新闻作品,有倒金字塔、金字塔、循环式、悬念式等叙事结构,不能说哪种结构最好,而是要在具体创作中,去实践哪种结构更适合自己的作品。当然,结构之间互有交叉,不是一成不变。笔者认为,叙事结构是为主题服务的,如何能更好地表达主题,阐明观点,更为重要。

四、叙事技巧方法——尊重客观事实

一、二元对立制造矛盾冲突。戏剧及电影作品中的新与旧、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奉献与利己、正义与邪恶、个人与集体等二元对立,能够最大程度地制造叙事文本的精髓——矛盾冲突,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创作,也应在冲突的制造与解除过程中让观众感受叙事。二、巧用音效音乐深化主题。在创作过程中,应当加强对音乐音效的处理,让整个作品生动且审美愉悦,引发大家的共鸣,从而获得作品故事化叙事的成功。三、设置悬念构建精彩故事。故事叙述中,通过悬念的提出、展开、求证、解决来构建每个故事。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30分钟,七十高龄的鱼把头带领大家去冰上捕鱼,能否成功便是悬念。但是编导将镜头转到了家中,倒叙出发场景。开始捕猎后,又将镜头转到祭祀场景,开头即为观众设置了三个悬念,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当然,新闻作品的悬念设置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对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进行人为策划。

五、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创作,应将叙事形式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地域人文特色相结合,“像包装小说一样包装新闻,像讲述故事一样讲述新闻”,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作者单位:孝义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