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世间,行走最快的,莫过光阴。
当岁月辗转成山岚间的凛冽飓风,雪花飘扬成时光模样的时候。悄然间,城里乡下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原来,热闹的腊月到了,年的脚步近了。
“腊”,岁终祭名,是辛苦一年的我们忙碌又欢喜的一个月。这月,所有人的日子不再单调,每一天都藏着对年憧憬和期待,因此说,腊月是春节的序曲。
腊月里,第一个有年味的节日当属腊八节。印象中,童年的腊八节清苦简单,如今不一样了,时代进步了,一碗腊八粥也要做得多姿多彩。红红的枣、黄黄的豆、白白的米,还要加上肉糜、桂圆、核桃、松仁……熬成稠稠的粥,盛到晶亮雪白的细瓷碗里,这时候,端在手里的已不是粥,而是一碗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了,它浓成舌尖上的美味,飘散起一股股喜乐人生的暖流。
老话儿说“小寒大寒,杀猪过年”。时令上讲,小寒大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最后两个节气,是 “三九天”,全年最冷的日子。一入腊月,农村各家各户便在场院开阔地儿垒起大灶,卧上大锅。劈开木墩、木棒,让柴火烈焰如炬,把喂了一年米面糠青菜,又补了一冬萝卜白菜豆饼的大肥猪拢上,一根粗木棍从绑着前后腿的绳子中间穿过来,“嗨哟嘿哟”抬到大灶旁的台上准备宰杀。
在农村,有个传统习俗,谁家杀年猪,要邀请街坊邻居、七叔八姨、兄弟姐妹吃一顿杀猪饭。炕上、屋地摆个两桌三桌,大家团团围坐在一起,吃着杀猪菜,喝着小烧酒,扯着高嗓门说话。冬的日头光热情地洒进窗户,狗在院中和鸡鸭鹅纠缠耍闹,孩子们房前屋后欢快地奔跑,屋里屋外,到处都洋溢着生活的欢乐。此时,年就在肥猪肉的油香里,更近一步了。
转眼,腊月二十三阴历小年了,老辈人的传统,这一天要请“灶王爷”回家过年,要买祭灶糖。这一习俗来自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说灶糖填在灶王爷嘴上,他便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二十四,扫房子。”忙忙碌碌中,家庭主妇这时候开始拆拆洗洗、清扫屋里屋外,除去旧年的污垢灰尘,迎接崭新的春节了。这时,城里乡下各类市场上,到处都是选购年货的身影……
忽然有一天,离乡人带着大包小包,风尘仆仆进家门了,爷爷奶奶的脸上绽开菊花般的笑容,父母眼里充满相逢的喜悦,孩子们的笑靥里闪着兴奋,期待。
腊月三十,腊月的最后一天如期而至,年,终于登场了——
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祭祖先,给压岁钱……为了这团圆时刻,为了这一桌丰盛的团圆饭,为了五湖四海挣钱回家的亲人,了蛰伏了一年的希望,为了从春到冬这一年的努力,人们幸福地说笑着。
腊月,车轮滚滚,乡酒浓烈,蕴藏了一年的心血,凝成一寸寸乡愁、一张张车票,攥在手心,攥出了故乡泥土的味道。
腊月,雪花飘飘,百树临风,醉了土地,醉了人心,醉了时光的匆匆脚步。
腊月,寒风凛凛,炊烟袅袅,抹平了人眉梢时光淌过的褶皱,唤醒了山河间沉睡的生命,腊月,踩着时光行走的脚步声,召唤着我们去迎接新一年的第一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