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在现行学制下学到了各门学科的知识,但在心理健康、入孝出悌、基本礼仪、学会感恩等方面有待重视和加强。古人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些好的事例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重视对中小学传统文化的教育。
一、客观看待“死记硬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就是“死记硬背”,但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如鲁迅等人,在反思幼时的教育时,都称这些背诵的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实古人的教育并不完全是死记硬背,蒙童读物如“上大人,孔乙己”等,有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次第,与今天的小学一年级教材“上中下,人口手”等相差无几;而且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神童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都是用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语句,教给孩子语言、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知识,以及儒家伦理和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仅12个字,就把儒家“性善说”及为什么要学习的道理讲清楚了;然后讲为学之方、父母之责、幼童基本礼仪;接着讲天地四时、仁义礼智、人情好恶、孝悌忠信等;再讲经学常典、千年历史、勤学故事、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等。《千字文》不仅是蒙学课本,而且还在古代起到了记数的作用,故无论识不识字,老幼妇孺皆知。蒙学读物背诵熟识,过了初步的文字关,接着读“四书”“五经”等,就会自然接缝,领会理解,融会贯通。
中国古今的名篇,最适合记诵。因为汉语的音节界限分明,声调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好的诗文,都是搭配得当,双声叠韵,律动相恰,只有诵读才能体会到其美感与乐感。对初入学校的学生来说,全班人在一起诵读,童稚天籁,书声琅琅,时起时歇,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熟读和理解诗文,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点与兴奋度,有益于开发智力,而且培养了他们对汉语的认知感与对文章句式的敏感度。不仅如此,群口一词的诵读,对学生集体观念与意识的形成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熟读与背诵名篇名作,培植高洁雅正、简明纯净的文风,对现代文的写作也有积极的浸润作用。因此,多让学生诵读,有选择地背诵一些名篇名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咬定一部经典读懂读透
今天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按学科分类,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学生在课本学习以外,接触到许多的课外读物及网络、报刊、电视等,他们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头脑灵动,青春四溢,这是古人所无法比拟的。但这些知识的学习并不深入,或浅尝辄止,或了无实践,或一知半解,或似是而非。
我们知道无论古今中外,文坛名流、英雄豪杰,大多饱读诗书,但对他们起绝对影响作用的书籍,往往就是一两部书。如司马迁编《资治通鉴》,模仿借鉴《左传》;归有光之文风笔法,则从《史记》而来;陆法言编《切韵》的缘起,是他记住了20年前刘臻等人在他家宴享中闲聊时谈韵学的几句话;近人曾韵乾在音韵学上成就突出,他说自己只不过是读懂了陆法言的《〈切韵〉序》,甚至只是序文中的一句话。由此可见,书不在多读,而在是否读懂读透,读到内化为自家的东西,能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运用,才算是学到了家。
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在谈到学习韩愈文章时说:“读韩文,自熟读一篇或两篇,亦须百遍成诵,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故也。既读之后,须反复详看。每篇先看主意,以识一篇之纲领;次看其叙述裨扬、轻重、运意、转换、演证、开阖、关键、首腹、结末、详略、浅深、次序。譬之于树,通看则由根至表,干生枝,枝生华叶,大小次第相生而为树。又折一干一枝看,则又皆各自有枝干华叶,犹一树然,未尝毫发杂乱,此可以识文法矣。若能如此读书,则是学天下第一等学,作天下第一等文,为天下第一等人。”这其实和我们今天的学习写作,从立意谋篇布局到行文创作等,没有太大的区别。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王安石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清代的阎若璩读书能知“字里义”。这都是反复诵读,深刻体味,泛读与精读结合,勤学与思考结合的典型。书要掰开了、揉碎了、砸烂了、翻破了地读,读熟字面义,弄懂字里义,才是真正的读书。语文课程的教与学,尤应如此。
因此,中小学校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与优长,引领学生读一两部经典,长年累月,坚持啃读,让学生在小、初、高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反复地熟读理解,不仅能够达到“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的目的,而且能够养成勤奋细心的读书做事习惯,培植爱书爱家、热爱传统文化的品德,立学修身,滋兰树蕙,可一举而数得。
三、增加日常礼仪与规范教育的内容
今天的孩子们普遍学业繁重,除了课堂内外的书本学习外,少有其他方面的尝试与实践,更谈不上经历生活的艰辛与困顿。因此,有些孩子缺乏礼仪和生活常识。而古代幼教中,从咿呀学语开始,就严格进行“幼仪”的教育,即走路说话、吃饭穿衣、端茶倒水、收拾屋子、出入应对等最基本的礼仪与规范,如《弟子规》中所述:“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等。这些读物中的精华,我们要认真学习,从小引导孩子学会待人接物的常礼。如果大了再教他们注重仪容仪表、穿衣坐相、尊重长上、洒扫应对等,由于思维与习惯已经固定,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了。因此,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应有日常生活应对方面的内容,将语文学习与基本礼仪、生活常识结合起来,步步是实,件件有用,增强实践,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
四、重视乡土意识与家国情怀的培植
中国古人有着“安土重迁”的固有观念,但在今天,乡村孩子艳羡城市,城市孩子仰望外国,这反映出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乡土意识与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而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范文的选择,都偏向城市文化,较少反映农村生活,风景名胜如故宫、长城、黄山、泰山等,学生都耳熟能详,非常向往,可是对自己家乡的自然风貌与名胜古迹等,反而了解很少;乡土观念与文化的教育缺失,即使有些风景秀丽之地,也因为很少有教师系统讲解,学生又不亲历其地,所以知之甚少,导致学生的乡土观念淡薄,甚至对自己的故土感情淡漠,毫无亲近感可言。
因此笔者认为,中小学语文课本既然全国各有不同,那么就应该相应增加乡土文化的内容,培植学生的乡土观念与故乡情怀。同时,中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既锻炼身体,又培养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精神与品格。春天杨柳绽绿,夏季山花烂漫,秋日麦熟金黄,冬时白雪皑皑,在瑰丽变幻的自然风光中,学生自然会产生热爱家乡、热爱大好山河、热爱家国的深厚感情。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积累与接受,是在课堂上永远也学不到的宝贵的知识与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方山职中)